回眸年,吉林省聚焦畜牧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承担的使命任务,发挥畜牧业的中轴产业作用,吉林省上下通过抓专班推进、抓责任落实、抓政策扶持、抓项目实施,全力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让肉牛产业真正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县域经济突破的支柱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到年底,吉林省肉牛发展到.5万头,同比增长11.3%。
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年,吉林省原有34个千头以上肉牛养殖企业饲养量达13.5万头,同比增长31.3%。吉林省谋划肉牛产业大项目63个,规划建设54个,已开工建设48个,完成投资19.13亿元,引进肉牛2万余头。在肉牛产业化大项目的拉动下,吉林省肉牛养殖态势持续向好。
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在吉林省全面推开“秸秆变肉”工程,通过整乡整村、退户入园和专业收储等典型模式,组织博瑞、攀宝等企业分头建设“千万吨秸秆饲料”项目,全面普及推广青黄贮、膨化、氨化、揉搓等技术,建设示范乡镇个、示范村个、示范主体个。组织秸秆饲料化利用现场推进会,集成推广玉米、秸秆茎穗兼收一次性作业和菌酶协同秸秆生物饲料、秸秆膨化、气爆、堆贮技术应用模式,全力推进秸秆收集方式和利用方式变革,推动秸秆饲料向专业化生产、集约化利用、产业化经营转型,秸秆饲料化利用进程明显加快。吉林省秸秆饲料化利用收贮加工企业、合作组织已达家,同比增长%;吉林省饲料化利用秸秆万吨,占秸秆总量的30.4%,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
肉牛种业创新明显发展。全面推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推进吉林省种质资源普查及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建成国家级延边牛保种场,正在培育选育肉牛品种4个。目前,吉林省现有国家级种公牛站4个,位居全国第二位。种公牛存栏头,同比增长23.4%;全年生产冻精万剂、销售冻精万剂,分别同比增长18%、40%。吉林省4个肉牛核心育种场种母牛存栏头,同比增长45.8%。其中,基础母牛存栏头,后备种母牛存栏头,分别同比增长29.8%和.3%。
产业融资瓶颈得到有效破解。率先组建“政银保担”联动支牧联盟,推出26种金融产品。截至目前,吉林省累计发放肉牛产业贷款.7亿元,比年年初增加37.2亿元,新增44%。其中发放活体抵押贷款20亿元,贷款余额比年年初增加14亿元,新增%。同时,充分利用地方债项目,年通过国家正式审核通过的肉牛专项债项目7个,项目总投资82.15亿元,利用专项债资金27.81亿元。年拟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肉牛项目35个,总投资将达.8亿元,拟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95.85亿元。
政策扶持力度明显增强。省政府出台《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意见》等文件,制定《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实施细则》,省直19个部门落实76项具体措施任务,对品种繁育、规模养殖、精深加工等给予全链条支持。目前,吉林省共有22个市县出台了扶持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不断强化财政、金融、用地等政策保障。在市州层面,长春市、四平市、辽源市等8个市(州)分别制定了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快肉牛产业布局,优化整合政府专项债、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秸秆综合利用、黑土地保护等资金政策,加快推动肉牛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在县(市)层面,蛟河市、伊通县、镇赉县、大安市和长岭县等14个县(市)分别出台工作方案,突出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主体培育,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肉牛产业发展模式。
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率先建设了“吉牛云”大数据平台,创新推出“吉牛普惠”“吉牛监管”“吉牛云繁改”小程序,在吉林省范围内开展肉牛普查和普惠金融,累计登记肉牛.7万头、养殖主体30.5万户、从业人员万人以上。畜牧兽医服务、“吉事办”、吉农码等平台发挥信息化服务作用,开设肉牛产业直达政策板块,推动政策措施和金融信贷扶持政策直达基层、直达肉牛产业发展主体。松原市、延边州分别同步建设了“松牛云”“牛联体”等肉牛产业信息化平台,数字赋能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吉林日报)
(责任编辑贾凡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