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孔鲤红色主旋律影视观看指南
TUhjnbcbe - 2021/12/17 14:38: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特效药 http://m.39.net/pf/a_4525477.html

(后台回复「书林斋」可查看文章集锦)

中国01丨中国02丨中国0丨华夏01丨华夏02丨华夏0丨南北01丨南北02丨南北0

共部。肯定不全,有的看过的觉得不太好的就没放进来,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可以肯定是我自己看过的。

我要先聊一聊陈毅。陈毅的早期革命生涯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他并不是第一时间就走上了革命道路,而是始终和革命若即若离,但最终积极拥抱革命,至死不渝。

前几天我又看了一遍《古田军号》,事实上这已不知是我第几遍观看这部电影了,也忘记是我第几遍给别人推荐这部电影了。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密度不高、人物情绪饱满,抛开了大量复杂的组织关系、社会背景,它做了许多减法。

在这些减法里,观众其实除了朱毛之争外,还很容易注意到陈毅小可爱。

是的,这个时候的陈毅还是一个被毛泽东斥为陈毅主义(调和主义)的革命者,他的立场是坚定的,但方法是混乱的,因此左右摇摆,还不能独当一面。尽管从红四军七大到九大(即古田会议)之间他的面貌也绝不仅仅是这一面,但影片中确凿地更多体现出了他这一面,从而将这一时期陈毅的性格更加凸显了出来。

但陈毅是热情的。他虽然调和,但他不是和事佬,他对革命有方向性的信仰,但还没有方法论的信仰。这没关系,朴素的情感比复杂的理论更重要。所以在几年后,他即将绽放出人生中最灿烂的一幕。

《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年,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留下一小支火种在南方,这些火种在南方分散开来,各自为战,这就是后来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陈毅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成熟了起来。因为中央规定在红军主力到达湖南之前不能公开突围转移的情况,因此分局和办事处对外依旧保密。在掩护红军主力撤出后,留下来的领导和部队需要立刻分散,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

在疏散动员人群离开根据地进行突围时,陈毅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和项英是最后离开的,他驻扎拐杖亲自动员了山区的干部和群众,要求群众分头收容伤员,带回家去,做儿子也好,做女婿也好,伤好了,多一个劳动力,也多一个报仇人。这些话令人痛心。

不知道当陈毅说出这番话时,内心在想些什么。但可以想见的是,陈毅的情绪此刻是极为强烈的,单看文字我们都能感受到。

而当他们突围时,由于中央改了密码,项英只能命令埋掉电台,烧毁密码。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从此他们和中央失联了。这意味着从此他们必须独立作战。

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全。

陈毅在突围的第一天起,便考虑到了接下来抗日是革命高潮,所以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也依旧坚持革命理想不动摇,并且不盲动不消极,坚持游击战争,从头再来。

长岭会议是陈毅的赣南三整和三湾改编,是长岭会议让陈毅真正开始独当一面。

无论是生活上的艰苦还是精神上的困顿,陈毅都开始了他最艰难的时刻。在面对大量从中央机关进入到林莽而抱怨的人时,陈毅没有直接批判,而是不听讲形势,讲矛盾,讲必要性和优越性。是的,陈毅成熟了,在古田会议以后,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开始。

我爱极了这时的陈毅。

陈毅说,你们别看我面黄肌瘦,长着满脸胡子,我是要在这个地方坚持斗争,就是剩下我一个人还是要干,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情绪立刻起来了,陈毅不怕死,所以什么都不怕。

陈毅更不怕和组织失去联系。失去联系又怎么了?只要是干革命,哪怕自己牺牲,哪怕没有人知道,那革命也是要干到底的。

他在这一刻真正彻底理解了什么是干革命。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诚然,陈毅虽然这一生都爱文学,但他的文学水平并不高,可是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他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写出了大量的绝世之作,仿佛耗尽了一生的高光。

当他听说中央红军走到陕北时,依旧没有能够联系上中央红军的他,写下了另一首诗。

微石终能填血海,大军遥祝渡金沙。长夜无灯凝望眼,包胥心事发初华。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各游击队之间没有联系,除了陈毅这一支外,很多队伍思想还没转变过来,认为和国民党讲统一战线是投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自己人被他们当作叛徒杀害了。对此陈毅只能亲自去说服。在这种危险情况下,陈毅甚至被当作是叛徒过。而在被公审中,陈毅据理力争,终于体现了自己坚决的斗争性。

陈毅最后成熟的体现就在这,一个人独自在南方,始终清醒地站在了两条战线斗争的正确立场上。

中央红军离开后,陈毅每一个举动都是在真正消化曾经跟着朱毛后面学到的一切,统战、游击,等等。是啊,井冈山过去已经十年了,但他越来越记得,因为有用。

因为有用。

其实这是一篇想给大家推荐主旋律作品的文章,但在写这篇文章前,我犹豫了半天,还是决定以陈毅的转变作为引子。

正如上文指出的,陈毅之所以是陈毅,因为他从来不缺方向性的信仰,他缺的是方法论的信仰。而当他真正开始独自了解这一切时,他迅速就能抛下大量的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他有热情,但他想了解方法。在苦于没有办法时,他会在红四军七大上给朱毛各打五十大板,因为他分不清对错。

什么是革命者,社会需要什么革命者?这个问题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没有任何人可以打包票说用理论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

在今天尤其是缺乏革命年代语境的情况下,思考的办法之一就是学习过往的经验(更详细的在上一篇《我们看〈觉醒年代〉、学党史是为了什么?》中)。

那么怎么学习?

毋庸讳言,后现代青年能够建立精神主体的最直接途径还是观看影视。抖音这些短视频只能带来无筛选的信息和虚拟的精神主体,而读书则需要较强的精神力。

换句话说,上手就接触大量文字版的党史,事实上是有门槛的。因此影视作品自然成为了传播度和信息量的平衡。

当然,我想推荐这样一批作品,还有一个原因。这些作品我自己都观看过,而某些所谓的左派互联网意见领袖,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种最浅显的道理都给忘了,就开始对部分红色影视大加鞭挞(比如讽刺电视剧《井冈山》没有体现毛主席龙傲天的一面)。这已经不是执着于背概念了,而是连概念都懒得背了,当然也有可能是知道自己如果真的开始背概念的话也背不好。

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在此推荐一批主旋律作品,如果有朋友能够从中汲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自然最好不过了。

我们其实可以按两个顺序来,一个是时间顺序,一个是入门顺序,前者的好处是直观,后者的好处是直接把方法论用在其中。所以我决定写两份片单,先按照难易推荐,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给大家列一遍。

第一阶段:拥有直觉朴素的情感。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十送红军》《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毛泽东》《觉醒年代》《特赦》《激情的岁月》《中国》《开天辟地》、电影《古田军号》《湘江北去》《黄克功案件》。

以上排名分先后。

第一阶段的这一系列影视作品里,《恰同学少年》其实是最值得推荐的。这部剧的落点是教育救国(编剧黄晖在接受采访时曾提过),但它本质上是在讲述青年人立志的过程。虽然我不止一次提过不能直接对标一百年前的青年学子,但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的志向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事实上依旧困扰着今天的我们。

《恰同学少年》第四集里,当杨昌济问毛泽东他的志向是什么时,他说,我不知道。

每个人都在说真诚,但归根结底是要先对自己真诚。很多人连自己的内心都不敢承认的。迷茫的我们,要先承认迷茫,而不是躲起来,用各种后现代商品作为情绪的出口,看再多的短视频只会越来越沉迷,读再多的爽文只会越来越迷失。

而我自己是谁呢?这个问题和我的志向、我活着的意义,是同一个问题。

所以先承认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别逃避对话,别逃避自问自答。

毛泽东在不知道时,他做了很多事,他一直在想,一直在找。我想,尽管这部剧最后的落点是教育救国,但这一点就足够我们去学习了。

于是接下来的三部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觉醒年代》《中国》,事实上都是在立志后的结果。青年们激昂,但如何实现这种激昂?本文开始时的陈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三部剧最后的落点都是建党,都是以建党为剧终。但它们都还没有真正表现出建党的必要性。至于《开天辟地》,我自己也没看完,所以大家爱看不看吧。

同样没有表现出来的还有《毛泽东》。这部剧比较完整地表现了毛泽东在年到9年之间的大事件。但它本质上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幻想出的主席形象。虽然前几部作品都或多或少有这些问题,但那些毕竟是青年读书时代,而当时间跨度增大,这种错位感就更加凸显了。

当视点切入存在问题时,作品本身就容易产生问题。

不过作为入门,这部剧其实是足够的。但不能满足于这部剧(尽管我知道大家都不会),我们想要更深入地理解主席,还是要和工农大众站在一起。

不过在观看完《恰同学少年》后,其实我最想推荐的剧是《十送红军》。

这部剧好就好在真正创作了十几个不知名的战士在长征中的故事。虽然依旧是小资产阶级视角切入,但切入的对象却是真正的工农阶级。它更真实了一些,虽然还不够,却可以让观众从情绪上认识到国民党是反动派这一深刻印象。

在第一阶段,我提出的影视作品还有《特赦》《激情的岁月》,分别讲述的是建国后对战犯的改造和科学家们制造原子弹的故事。这两部剧依旧是以城市小资产阶级视角为切入点的,但它们好就好在剧中自发对小资产阶级进行了精神改造。换言之,如果真的代入观看了这两部剧,其实是会和剧中的方法论对话的。对话的结果就是再次产生更强烈的朴素的情感。

朴素的情感是很重要的。

这几部电影也一样。《古田军号》和《湘江北去》都是陈力导演的作品。陈力导演的作品的特点就是做减法,把古田会议前后的复杂事件简化成朱毛陈的思想情绪斗争,把新民学会、留法勤工俭学简化成毛萧陶的分道扬镳,观众可以迅速从中把握住这些关系里的人物关系变化,从而建立起更深刻的印象。

而深刻的印象会让人对结论记得更深。

《古田军号》:党指挥枪。

《湘江北去》: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

在这个基础上,电影《黄克功案件》就直接把故事背景搬到了延安。这不要紧,因为故事本身是简化的:一个有功的党员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由一个革命的功臣堕落为杀人犯。而我党最后选择了经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判决死刑立即执行。

第二阶段:某一具体历史事件,但对背景知识的需要不高。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秋收起义》《红星照耀中国》《 》《战火熔炉》,电影《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决胜时刻》《血战湘江》《忠诚与背叛》。

侯京健是这几年青年毛泽东的专业户了,他的《伟大的转折》和《秋收起义》都属于比较好的作品。

这两部剧,好就好在对遵义会议和秋收起义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展现。这种展现的好处在于能让大量对党史不熟悉的观众通过剧情,迅速对当时的背景知识产生熟悉感,从而更好地代入观看。劣处则有两点:一、依旧是从小资产阶级的视角切入(尽管看起来主体是工农阶级,但人物情绪和行为依旧是在照顾观众);二、由于没有做好足够的减法,观众很容易抓不住主要矛盾,从而对其中的一些不必要的事件进行放大。

比如这几年非常流行的「在座各位都是垃圾」这种烂梗,就会在这几部剧里被放大。虽然主创可能并没有这样想,但弹幕里却时常会出现。

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以斯诺《西行漫记》为蓝本,讲述了一个美国人视角中的我党。这本就有利于传播,因为对我党历史不熟悉的观众和斯诺天然是存在视角相似性的,借助这样一双眼睛进入到边区,能够获取的信息量是足够的。

《 》《战火熔炉》同样。这两部剧不像《 》那样直接展现高层对抗美援朝的决策,而是分别从延边农民与国军投诚人士入手,以旁观的视角切入进我党我军的组织工作问题,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造成信息流失,但对观众来说其实已经足够。

至于三部「建业」电影,其实我是颇有微词的。

《建国大业》拍得最好,但这部电影会传递给观众的误解是我党我军在解放战争中是依赖统战民主党派才建的国。这是不正确的,虽然其中出现了大量历史人物,但如果不深究的话,大家也没兴趣一一查看背景。

试举一例,辽沈战役后,东野南下入关,发动平津战役。在影片中呈现的却是张澜年纪大了,东北寒冷,不能来参加政协,所以要东野尽快拿下北平来开会。

这个逻辑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个原因在片中却成为了主要矛盾。这是会造成误解的。

全片的艺术性是很高的,这一点我和大家的看法不一样,它可不只是PPT电影,而是一部全片都呈现了同一主题的审美艺术品,它用配乐、画面传递了哀伤的情绪。

但建国,哀的是谁的伤?

这一点和《决胜时刻》里用《奇异恩典》是一样的。

当然,《建党伟业》会表现得好一些,这里不再赘述。

至于《建军大业》,一部将我军起义建军过程的影片,拍成了黑帮复仇的影片,其实问题是很大的,但好在出场人物过多,观众在批判性观看中可以了解到大量类似卢德铭、何长工这些冷门党史人物,也算是有功了。至于真正的建军大业,其实应该是《古田军号》。

《古田军号》的导演陈力还拍了《血战湘江》。这部电影很简单,简单到就是单纯拍摄了过湘江时李德和博古是怎么错误指挥,导致各个军团都损失惨重的。电影里出现的人物很多,但其实不重要,观众只需要从惨烈中感受到博古李德的路线错误,即可自然理解遵义会议的必然性。

《忠诚与背叛》异曲同工,讲述的是年王荷波和杨匏安成立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故事。背景直接,目的坚定,方法单一,可以不用了解四一二时期大量的国民党内部斗争、我党和共产国际的分歧、党内的各种思想,直接就能对监察委有直观感受。

第三阶段:某一具体历史人物,但对背景知识的需要不高。

电视剧《毛泽东三兄弟》《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岸英》《永远的战友》《海棠依旧》《共产党人刘少奇》《刘少奇故事》《陈云》《开国元勋朱德》《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聂荣臻》《刘伯承元帅》《罗荣桓元帅》《向前,向前!》《陈赓大将》《粟裕大将》《上将洪学智》《彭湃》《民主之澜》《少帅》《末代皇帝》,电影《毛泽东与斯诺》《毛主席去安源》《周恩来回延安》《孙中山》《陈毅市长》《杨开慧》《彭大将军》《青年刘伯承》《彝海结盟》《陈赓蒙难》《陈赓脱险》《焦裕禄》《杨善洲》《红色之子·单刀赴会》《旷继勋蓬遂起义》《邓小平》《我的法兰西岁月》《詹天佑》《勃沙特的长征》。

《毛泽东三兄弟》其实是其中最适合的。要想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比较,比较他和党外人士的异同,比较他和党内同志的异同,比较他和两个兄弟的异同。

之前说过很多次,主席是一个没有共同体的人,所以他可以创造共同体。抢米事件是他觉醒的标志。

但他的两个弟弟呢?同样的出身,为什么和他不一样?

答案是,他的二弟,事实上承载着毛家农村的那一部分,而三弟则成为了城市的那一部分,因此他们天然都具备了共同体,只不过在大哥的力量拉扯下,他们最终脱离了共同体,走上了革命道路。

通过比较三兄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一个人的社会身份与情绪的来源。

而我们对于人的了解,事实上更重要的当然是理解他做的事,从而思考和学习方法。

因此到了这一阶段,《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两部剧就自然被提了出来。主席在建国后的故事拍得不多,但作为第一个不否定的三十年的核心,他的故事是有必要被我们去了解的。

最近在阅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这本书(回头会写一篇读书笔记),里面有一章叫做《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故事,意味着这些事已经盖棺定论了,并且是有情绪的。而更重要的是,它有被讲的对象。

谁才是需要被讲述的人群?

我想到这一步了,大家可以从这两部剧在出品时间的不同和在剧情上的详略不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

我把《毛岸英》放在这其中,也是出于这个原因。牺牲的烈士很多,毛岸英被大家记住,更多的不是因为他是毛岸英,而是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这一点我们是需要承认的。我们更多是因为主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毛岸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但毛岸英依旧是优秀的。所以他值得我们去了解。

了解毛岸英的核心是什么呢?是自己的父亲没有共同体时,自己会有吗?

所以这时可以同时拿出《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和《觉醒年代》,比较一下陈独秀的两个儿子,分析一下他们和毛岸英的异同。我想,这个工作做完后,一定可以对毛岸英有更深刻的了解。

毛岸英这个人,出生在主席搞工运的当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干革命去了,然后母亲也牺牲了,自己带着弟弟在上海逃难,最后被组织找到送去了苏联。

他和主席亲吗?答案是很亲的,但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对比一下刘少奇在革命年代失散的孩子,会发现毛岸英和主席几乎是没有隔阂的。

这种没有隔阂,告诉我们,在毛岸英内心深处,他的共同体不是家庭关系。

答案是:毛岸英从出生开始,就以党为共同体,所以他不仅是主席的儿子,还是党的孩子。二陈则相反,他们主动抛弃了原先的明清士人共同体,在构建新型共同体(党组织)的过程中牺牲了。但这些人都永生。

除主席外,周恩来这几年的相关影视《永远的战友》《海棠依旧》,刘少奇相关影视《共产党人刘少奇》《刘少奇故事》,陈云相关影视《陈云》,元帅、大将等相关影视《开国元勋朱德》《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聂荣臻》《刘伯承元帅》《罗荣桓元帅》《向前,向前!》《陈赓大将》《粟裕大将》《上将洪学智》,都是可以用来让人学习的,但不少剧集其实在娱乐艺术水准上不是很高。

确实,很少有人会从主旋律中寻找娱乐消费品,我们面对主旋律时要理解它是用来学习的,而主旋律创作者在面向观众时要尽可能照顾到观众的需求。二者齐头并进,才能出现惊喜。《共产党人刘少奇》和《陈云》就是其中的惊喜。

而更值得提的,是《彭湃》和《民主之澜》。

前者讲述的是一个地主子弟是如何面对穷苦大众,最终觉醒的。虽然剧集质量不是特别高,但好在戏剧冲突强烈,彭湃的个人独特魅力在其中被凸显得非常明显。

后者则可以作为《建国大业》的补充。张澜为什么那么重要?他为什么是川北圣人?在政协筹备的过程中,他为什么会被我党请为座上宾?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本剧中得到解答,但观看本剧前一定要先多看几遍《建国大业》,然后带着我党统战的视角去观看本剧。

至于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出品的大量党史早期人物传记作品比如《赵世炎》《李大钊》等,不在本文推荐范围内,除非有意向着重了解(但那样的话不妨去读书)。

其实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可以同步进行,但还是尽量以事件为核心。因为传记类主旋律大都是由各部门或后人牵头制作的,在详略问题上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的,这导致了单看传记类影视作品,很容易流于表面。

所以尽管事实上并不是真的表面,背后的文法和方法都还在,但不大容易被发觉。上文中提到的《毛岸英》和《民主之澜》就是典型。

说到电影,《毛泽东与斯诺》《毛主席去安源》是我特地挑选出来的两部。这两部分别表现了中期和早期的主席的不同性格和能力,有变化也有不变,需要我们仔细对比

其实关于主席的电影非常多,比如《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毛泽东和他的卫士》《毛泽东回韶山》《毛泽东与齐白石》《毛泽东在》《毛泽东和他的儿子》,限于篇幅,就不一一推荐了。有兴趣做主席影视化梳理的时候,再来详细聊。

其他人的传记类电影里,我比较推荐的有《陈毅市长》《焦裕禄》和《邓小平》。

《陈毅市长》是81年的电影,讲述的是刚解放时陈毅是如何接管上海、处理好和民族资产阶级关系的,考虑到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大家可以揣摩一下其中的趣味性。

《焦裕禄》和《杨善洲》则是李雪健老师的代表作。不必多说。

至于《邓小平》和《我的法兰西岁月》,其实可以作为对他早年及晚年生涯的初步了解。

其它的诸如《孙中山》《杨开慧》《彭大将军》《青年刘伯承》《彝海结盟》《陈赓蒙难》《陈赓脱险》《詹天佑》等,属于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传记类电影,这里突出这几部。而《红色之子·单刀赴会》是罕见的表现乌兰夫的影视作品,值得一看。

《旷继勋蓬遂起义》等作品属于地方出品的对土地革命时期各起义的补充,可以顺便看看。

至于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和电影《周恩来》,则属于需要更值得仔细观看的作品,不在本阶段的范畴里。

第四阶段:重要历史事件。

电视剧《辛亥革命》《寻路》《井冈山》《红色摇篮》《领袖》《长征》《雄关漫道》《浴血坚持》《延安颂》《八路军》《新四军》《太行山上》《周恩来在重庆》《中国命运的决战》《中国5之重庆风云》《解放》《北平战与和》《换了人间》《外交风云》《东方》《 》《国家命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电影《开天辟地》《长征》《四渡赤水》《太行山上》《重庆谈判》《大转折:鏖战鲁西南》《大转折:挺进大别山》《大决战:辽沈战役》《大决战:淮海战役》《大决战:平津战役》《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大进军:解放大西北》《大进军:席卷大西南》《谁主沉浮》《风雨下钟山》《开国大典》《风起云涌》《周恩来》。

这一系列作品是重点。

是重中之重。

可以这么说,如果把这一系列作品完整仔细看完,那可以直接上手阅读党史著作了。

电视剧《辛亥革命》,不是张黎和成龙执导、赵文瑄和成龙主演的那部电影,而是唐国强执导、马少骅主演的电视剧。内容和《走向共和》比较接近,但气质完全不同。

《走向共和》本质上是清末士人视角下的帝国挽歌,它很精美,艺术水准很高,但它很难对今天提供方法论上的帮助。大量的行为逻辑、社会结构都发生了质变,所以这部剧的气质是低垂的,虽然我很欣赏这种艺术水平,但我不做推荐。

《辛亥革命》不同,它由唐国强导演、王朝柱编剧,站在后世的视角对清末民初的各类人士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谁说我们不能站在后人立场看前人了呢?我们看这类剧的目的是学习,而不是体验。谁才会没事体验这类人?我们要继承,继承且批判性继承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电视剧《寻路》,应该是土地革命前期相关影视中唯一一部群像戏。它讲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我党早期青年领导人们,是怎么一个个从血泊中爬起来,然后再倒下,再站起来的。

「下午一点前我一定回来,要是我没有回来,那就是被捕了。」

蔡和森。

「若飞在XXX,你快去设法告诉他。」

赵世炎。

寻路。核心是路。

革命时期,谁都在思考怎么走。但正确路线到第一份《决议》才确定下来。因为大家总结二十年革命经验,发现只有这条路走出来的。全国各地起义几百起,大多数都失败了,牺牲了。就连秋收起义都有好多场。为什么只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成功了?说好打长沙,为什么不打了?说好不跟土匪结合,为什么要找袁王部队?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那最后胜利了的被证明正确的路线。但大量失败的路线,我们可以不学习,但一定要明白,它永远会存在。

所以《寻路》的结尾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我想大家能够理解它的深意。

而如果想更细致地了解呢?

从正确路线的视角看,其实是:

《井冈山》《红色摇篮》《领袖》为第一组,说的是毛泽东从秋收起义到遵义会议整个过程中对正确路线的探索和坚持。不要相信一些人在没有看过这些剧前的胡编乱造,也不要对各种教员开挂的神化迷信,主席之所以是主席,最重要的,是他真正见过生死,他见过很多同志牺牲了,他想走下去。如果真的阅读过电报和报告,是断然不会觉得主席就是个全知全能的龙傲天,而身边人都是垃圾的。这样想的人,非蠢即坏。

《长征》《雄关漫道》《浴血坚持》为第二组,说的是长征时期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的长征以及南方游击队的三年南方游击战争。

以上几部剧的细节处着墨甚多,登场的人物也较多,在接触了前三个阶段的初步熟悉后,再看这六部剧,会对人物的设置变化尤其是党组织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

甚至可以配套书目阅读。

电视剧《辛亥革命》配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

电视剧《寻路》配《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电视剧《井冈山》配余伯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

电视剧《红色摇篮》《领袖》配余伯流《中央苏区史》。

电视剧《长征》配石仲泉《长征行》。

第三组是电视剧《延安颂》《八路军》《新四军》《太行山上》《周恩来在重庆》。这几部剧讲述的都是抗战中的我党我军。

虽然这几部的质量都有些不如前者,但一定要记住:我党在抗战中的行为,决定了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可调动资源。

这也是我们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常见误区。我们太过重视特殊性和特殊事件了。事实上,特殊事件是果,这种果在没有因的情况下,很难真的更深入思考。特殊事件是矛盾的集中爆发。但矛盾不是主流,矛盾是派生的。我们必须要想理解矛盾为什么爆发、矛盾怎么解决或杜绝,就必须深入理解矛盾的产生,理解秩序的本身。

抗战时期我党在统战、在动员、在吸收的各种行为,是值得我们至今思考学习的。

第四组是电视剧《中国命运的决战》《中国5之重庆风云》《解放》《北平战与和》。

这些是解放战争期间的电视剧。很多观众会看不下去《解放》,因为出现的人物过多,所以我特地将这部剧放在这一阶段,到了这里,我想应该可以接受了。

第五组是电视剧《换了人间》《外交风云》《东方》《 》《国家命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这些剧讲的是建国后我党我国在各条战线上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建设社会主义而做的事。其中《外交风云》依旧是城市小资产阶级视角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则有着大量的史实错误,但考虑到题材的特殊性,姑且放在这个类别。

第六组是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这部剧是极其特殊的。

首先是出品时间特殊,自行揣摩。这是几乎和《邓小平传》同步出的。

其次是出品单位乃至于编剧特殊。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规格之高,和我们在第三阶段提及的那系列传记剧是不同的,因此我把它视作是一部事件剧。

然后是这部剧本身的质量。限于篇幅,我没时间一一分析,有空可以聊一聊。有兴趣的可以对照《陈云传》《李先念传》《胡耀邦传》《邓小平年谱》《陈云年谱》《李先念年谱》等仔细观看。

好了,下面说电影。

《开天辟地》,建党系列题材中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

《长征》,不及电视剧版,但可作为补充。《四渡赤水》作为早期长征系列电影,可以一看。

《太行山上》,抗战系列电影中的顶尖之作。相比于《百团大战》《开罗宣言》这类电影,它有价值得多。

《重庆谈判》《谁主沉浮》《风雨下钟山》《开国大典》属于和《开天辟地》类似的解放战争时期电影。《风起云涌》则讲述的是建国后陈云在上海米棉大战的事情。

最后是重中之重。

大转折两部,《大转折:鏖战鲁西南》《大转折:挺进大别山》;大决战三部,《大决战:辽沈战役》《大决战:淮海战役》《大决战:平津战役》;大进军四部,《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大进军:解放大西北》《大进军:席卷大西南》。

其中大决战三部曲我写过一些文字,其艺术水准和思想价值之高,在本文中可算巅峰。

当然了,还有一部遗珠,《周恩来》。

关于本片,我再次不多做介绍。因为它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其实相当多,这不是光观看影视作品就能补足的。但我可以直接说的是,这部电影可以和大决战系列比肩。

其实第四阶段完结后,差不多就可以了。不过考虑到一些朋友有进一步的观看想法,我再列一些比较冷门的影视剧。

反映徐向前的《血战万源》《强渡嘉陵江》《晋中大捷》《临汾攻坚战》

反映陈云的《陈云在临江》《陈云在9》。

反映粟裕的《七战七捷》《豫东之战》《英雄孟良崮》。

反映琼崖游击队的《天涯浴血》。

以文革为背景的《吴晗》《红颜劫》。

当然,如果对台湾这几十年感兴趣,对岸这几年还出了一部剧,以李某人为原型,名字大家自己去搜。

我再按时间顺序把这些作品列一遍。

电视剧——

建党及建党前电视剧:《辛亥革命》《恰同学少年》《觉醒年代》《开天辟地》《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国》。

土地革命时期电视剧:《寻路》《秋收起义》《井冈山》《红色摇篮》《领袖》《长征》《雄关漫道》《浴血坚持》《伟大的转折》《十送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延安颂》《八路军》《新四军》《太行山上》《周恩来在重庆》。

解放战争时期电视剧:《中国命运的决战》《中国5之重庆风云》《解放》《北平战与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电视剧:《换了人间》《外交风云》《东方》《 》《 》《战火熔炉》《国家命运》《特赦》《激情的岁月》《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改革开放时期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电影——

建党及建党前电影:《湘江北去》《建党伟业》《开天辟地》。

土地革命时期电影:《忠诚与背叛》《建军大业》《古田军号》《血战湘江》《长征》《四渡赤水》。

抗日战争时期电影:《太行山上》《黄克功案件》。

解放战争时期电影:《重庆谈判》《大转折:鏖战鲁西南》《大转折:挺进大别山》《大决战:辽沈战役》《大决战:淮海战役》《大决战:平津战役》《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大进军:解放大西北》《大进军:席卷大西南》《谁主沉浮》《风雨下钟山》《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决胜时刻》。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电影:《风起云涌》《周恩来》。

改革开放时期电影:《邓小平》。

人物传记——

电视剧《毛泽东》《毛泽东三兄弟》《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岸英》《永远的战友》《海棠依旧》《共产党人刘少奇》《刘少奇故事》《陈云》《开国元勋朱德》《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聂荣臻》《刘伯承元帅》《罗荣桓元帅》《向前,向前!》《陈赓大将》《粟裕大将》《上将洪学智》《彭湃》《民主之澜》《少帅》《末代皇帝》

电影《毛泽东与斯诺》《毛主席去安源》《周恩来回延安》《孙中山》《陈毅市长》《杨开慧》《彭大将军》《青年刘伯承》《彝海结盟》《陈赓蒙难》《陈赓脱险》《焦裕禄》《杨善洲》《红色之子·单刀赴会》《旷继勋蓬遂起义》《邓小平》《我的法兰西岁月》《詹天佑》《勃沙特的长征》。

共部。肯定不全,有的看过的觉得不太好的就没放进来,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可以肯定是我自己看过的。

说了一万多字,该收尾了。

收尾前,我想再说一个人。贺龙。

贺龙祖辈就是农民起义军,从明末开始的,到了湖南定居后,还不时发动起义。贺龙的祖辈跟着加入了汉族军家。从此贺家世代习武。换言之,贺龙是明清武夫这一支的代表人物。这样的人,也可以在新中国走出来,也可以贡献建设新中国。

贺龙早期的思想是非常淳朴和封建的。家里人要他结婚他就结婚,家里人要他生小孩他就生小孩。他不够先进,但哥老会又先进到哪了?所以哥老会的人愿意接纳他,所以他去哪惹了事都有哥老会兜底。就这样,他加入了中华革命党。

贺龙这个人,不懂情绪和道理,但朴素的情绪爆炸。所以他第一次搞起义时,鼓捣了半年就拉起了一支队伍。非常直接。虽然暴露了,但足可以见贺龙平日里接触到的那么多人都是什么样的,以及他在人群里是什么样的。

贺龙这个人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可以随时回家乡再拉起一支队伍,几百人几百人的,不一定多,但队伍总是有。在这个过程中,贺龙不断拉起队伍打散,然后沿路继续拉。

但入党以后,贺龙从不认为队伍是自己的,他坚持认为,队伍是党的。

贺龙这个人,方法论的信仰和方向性的信仰都不够理论化,但他方法论和方向性都足够情绪饱满,所以他最终也走出来了。

走得正正当当。

我在《中国(三)》最后其实提过他。我想在这篇文章里,再提一次他。

我们一起往前走。

附:中国最好的战争片,仍是「大决战」三部曲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中国01丨中国02丨中国0

推荐:华夏01丨华夏02丨华夏0

推荐:南北01丨南北02丨南北0

阅读原文处可查看文章集锦。

1
查看完整版本: 孔鲤红色主旋律影视观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