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早上6:30,东师地科级1、2班,级4、5班的同学早早地在地理楼集合完毕,登上了开往知识与快乐的野外实习大巴车。
今天我们的实习路线是东北地区西部自然地理综合路线,从长春一直研行到了白城,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一遍东师地科的小伙伴们的实习之旅吧~
1长春市绿园区黄土台地
(海拔米)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来到了大黑山山前的台地上,18级的同学跟随许嘉巍老师和靳英华老师,19级的同学跟随李鸿凯老师和汪祖丞老师。
在系统讲解该区域综合自然地理知识之前,许老师首先为我们讲解了野外实习的教学目标,第一要认识地理空间规律,第二要用自然地理过程解释规律是怎么形成的,第三要用所学知识解释科学问题。接着老师详细介绍了本次实习路线的路线规划思路、依据,从而使我们对本次野外实习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此地为黄土台地,母质形成于Q2时期,由于这个位置海拔高度和地形气候都与长春市中心相近,这个点可代表长春大概的土壤条件。
通过剖面我们可以看到,剖面的最底部是平整的页岩,说明此处没有经过剧烈的构造运动,年代相对较新,其上为次生矿物黄土状亚粘土,颗粒较细,根据岩石的粒径上下一致,证明此处黄土为外界搬运而来。
此时许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此处黄土是风成还是水成?同学们踊跃回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终根据老师的讲解我们得出结论:物源为风力搬运,之后受流水作用形成了黄土状土,形成时间大约为Q2时期。
天然状态下羊草为优势物种,根系的分解也会造成有机质的积累,此处发育的是黑土。
此时,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此处发育的是黑土而不是黑钙土呢?我们再一次仔细观察剖面,发现由于黄土状亚粘土较为黏重,故这里的透水性较差,水不易下渗,此处为半湿润区,局部有地表积水,降水以及上层滞水加速了钙的流失,故此地发育的是黑土。
土壤母质:黄土状亚粘土
土壤:黑土
植被:次生植被,几乎没有原生植被,有防护林
2长岭县东伏龙泉高地
(海拔米)
紧接着我们来到母质为Q1时期形成的红色砂砾岩的伏龙泉高台地,海拔从一开始的米变为米左右。
此地地形单元为伏龙泉台地,是大黑山前的一个断层,抬升幅度比较大,高度较高,是受构造运动扰动的非典型的地垒。为松嫩平原最高地形面,形成时代比黄土台地更早一些,在新近纪晚期的暖湿气候下形成,成土时间较早,为水成原因。(判定原因:处于松辽分水岭北段,后因伏龙泉台地的抬升,改变了东辽河方向,使其向南流)
土壤:淋溶黑钙土,钙的堆积厚度在距离地表2—3米左右,用盐酸浇至表面无太多气泡,故淋溶作用较强,土壤母质粒径更粗更硬,透水性强,磨圆度和分选较差,腐殖质层厚度不均,局部有钙富集。
地形岩石复合体:颜色灰—砖红—白色,岩石偏红,证明以前的气候温暖湿润。沉积物颜色发红,为红色砂砾岩。沉积物里还有石英长石,固结程度更好。
植被:森林草原,森林越来越少,草原越来越多。
3
长岭县一级阶地(海拔米)发育着不受地下水影响的羊草草原,海拔降到了米,越过松辽分水岭发现,东坡落差大,为断裂,西坡落差小,为掀斜。
土壤:黑钙土,母质为细粉砂岩,物质来源为松嫩平原中心的河湖相沉积。钙在距地表30-40cm的地方堆积,有一定的硬度,呈碳酸钙的淀积形态,白色丝状。这里的腐殖质层变薄,说明有机质累积的量变少。表层有部分钙被淋溶,呈半淋溶状态,因而用盐酸试验不明显,越往下浇盐酸气泡现象越明显,还有一些菌丝体。
此处的土壤为半淋溶黑钙土,母质为Q3沉积的细砂、粉砂,易下渗。白色的絮状物质——钙,在距地表30-40cm处,出现了钙的胶结物质,呈现菌丝状碳酸钙。有机物累积比较少。由于母质或者地形条件的不同,形成水分条件不同,因此有淋溶条件和水的汇聚的地点。差不多每个层都有碳酸钙反应,是典型黑钙土,在淀积层有钙结核。植被:草甸或是草原,受水位的影响,水位高发育草甸,此处还是草甸草原。受地下水的影响,草甸比较高,但是若开垦过多,沙化就会很明显。
4长岭县西Q4河漫滩平原(海拔米)这里是松嫩平原地势较低的地方,为河漫滩,长有低矮耐盐碱的草本植物。
河漫滩局部存在沙丘,顶部较为坚硬,有一定程度的胶结,依靠腐殖质和钙胶结形成固定沙丘。这个沙丘是沙垄,并不是植被阻挡而形成的,因为这里风力比较小,不能搬运太远,如果阶地上均有植被和土壤保护,就不会形成沙垄了。被侵蚀的地方形成了洼地,洼地又分为有水的侵蚀洼地和没水的碱斑。
地形:相当于河漫滩的高度,即发洪时洪水可淹没的面。地表下还有周期性的淹水,即潴育化,随着水的周期性升降形成了盐碱化草甸土,内含碳酸钠。
土壤类型:盐化草甸土,母质粒度组成较细,毛管孔隙发育程度高,钙比较分散,从盐酸反应来看,淋溶较差。
植被:沙丘上的绿色植被覆盖度挺好的,周围种杨树范围较广。此时,老师又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什么沙丘上长树而河漫滩上不长?经过一番讨论,发现杨树耐旱耐风沙,且杨树是乔木,说明此地的水分是可以满足条件的。地下水靠近地表,蒸发旺盛,土壤面临盐碱化,对于植物的长势有威胁,沙丘上更适合树的生长,扎根。水分也能通过毛管上升。满足植物的水分需求。
许老师在解答同学的问题
吉林西部的第一天实习已经圆满结束,我们已经发现并探究了东北平原的四个地域单元,并探究了每一个地域单元的地理空间规律、自然地理过程。
从长春市绿园区大黑山前的黄土台地,到伏龙泉高地,再到长岭阶地,最后到长岭西河漫滩平原,我们一路向西,正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AY2早晨7:20,我们乘车从白城出发,继续往西北方向进军,乌兰浩特,我们来啦!
1
白城市南Q4河漫滩平原(海拔米)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这与昨天下午最后一个观察点是属于同一个地域单元,其实在此处单独设一个观察点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对昨天下午实习内容的补充。
昨天最后一个观察点观察完毕之后,我们就乘车赶往白城市,一路上,我们看到了公路两侧的农田有大面积的水稻田,而我们知道,从东到西湿度是减少的,这里降水量并不大,水分条件却极好,是什么原因呢?
老师引导我们回头看身后的水坑,我们才意识到,这里的地下水埋深很浅,而且当地人会使用地下水进行灌溉,表明地下水水质很好,不盐不碱。这是由于这里已经到大兴安岭的山前了,来自大兴安岭的水对此处地下水进行补给,使得地下水位比较高且含盐碱量比较低。
许嘉巍老师在进行讲解
水坑积水反映地下水埋深较浅
2
白城市西北Q4洪积扇(海拔米)上午10点左右,我们来到了2号观察点,这里地下水位低,不能影响地表,因此可以判定已经不再属于河漫滩,而是到了一个新的地域单元。观察剖面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河流堆积物、土壤与砂砾出现互层,且砂砾有一定的磨圆但磨圆度并不高,加之此地气候较干旱、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因此可初步判定此地为Q4时期形成的洪积扇。
土壤:土壤为淋溶黑钙土,原因是来自大兴安岭的坡面流水对这里土壤中的钙有一定的淋洗作用,使得钙发生了一定的淋溶,从而形成淋溶黑钙土。
植被:针茅草原
洪积扇剖面
洪积扇的卫星影像
3
平安镇附近Q1洪积扇(海拔米)此处剖面能看到红色砂砾岩,因此是Q1时期形成的,可推知当时气候比较热。观察其剖面状况,红色砂砾岩有一定的磨圆但分选性不好、有一定的磨圆但磨圆度不好,可初步判定这里为Q1时期形成的洪积扇。后形成的Q4洪积扇没有覆盖在Q1洪积扇上,而是堆积在Q1洪积扇的前面,说明Q1洪积扇处地形不平坦,水流速较大,且不是以坡面流水,而是以沟谷流水的形式流经Q1洪积扇。
土壤:栗钙土
植被:针茅草原
Q1洪积扇剖面
到这里,松嫩平原的六大地域单元我们都已经详细了解过了。
4
乌兰浩特东南大兴安岭东坡(海拔米)此处很容易就能分辨出这里有火山角砾岩,此处已经不是松嫩平原的范围,而是到了大兴安岭东坡。
土壤:栗钙土
植被:针茅草原
火山角砾岩
大兴安岭东坡剖面
中午我们就在乌兰浩特休息,我们获得了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干饭去啦!
5
察尔森水库附近大兴安岭东坡(海拔米)下午是此次实习路线的最后一个观察点,这里我们看到了蒙古栎林。这里的土壤为暗棕壤,也就是这里已经离开了大兴安岭的基带,到了更高的垂直带上了。
在蒙古栎林中讲课的许老师
按照我们本来的理解,在山地垂直带上,栗钙土带往上应该是黑钙土带,但是大兴安岭的东坡中却并没有黑钙土带,这是为什么呢?
目前我们只能猜测这可能是由于大兴安岭的焚风效应产生的,来自西北的风越过大兴安岭直接下沉,使得应该是黑钙土带的位置气候异常干旱,因此发育了栗钙土带。
土壤:暗棕壤
植被:蒙古栎,蒙古栎作为针阔混交林的先锋树种,代表着此处植被发育的高级状态为针阔混交林。
6月10日傍晚白城市的绚丽天空
这样,我们今天的实习任务就结束了,整个吉林西部的实习任务也都结束啦!
在这条经典的实习路线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地理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不亲自跑一趟,单从书本里生硬的名字里我们并不能真正体悟到自然的奥秘所在。
特别感谢我们的地理实习小记者6月9日图文及视频:王泽王顺生刘沅6月10日图文:刘恩吕依洋于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