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庚子鼠年即将过去,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中,广大师生凝心聚力、奋发有为,推动了学院各项事业在平稳有序中开创出新的发展格局。告别旧岁之际,撷取华丽温馨的片段,用温情驱散严寒、凝聚人心,用硕果计数过往、激励奋进。
人文与发展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推进落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具有深切的人文情怀、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深耕的实践经验的开放型、国际型和复合型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目标,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探索完善涉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六位一体”模式,深耕细作,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效。
三全育人成效显著
人文与发展学院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的教育政策方针,在学校的领导支持下,不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构建“大思政”格局和“十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知农爱农高层次创新人才。
课程育人基础夯实。年,全面修订了育人大纲,深挖专业课程育人元素,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优化了课程体系,规范了教材使用,实现了马工程教材全覆盖;课程设置彰显“三农”特色,着力建设《农村社会学》《农业推广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国三农》《当代中国的农业、农村与农民》高水平在线开放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国情、农情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研究中国现实,厚植爱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投身国家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中,各班级、各支部听从号召、积极行动、彰显担当,吴一凡、黄琬茹等多位同学主动担任志愿者,参与社区防疫,守护社区平安。
科研育人成果突出。人文与发展学院强化科研育人导向,将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贯穿科学研究全过程。在开学典礼和毕业仪式上通过院长致辞、导师寄语等形式向学生传递学术研究的人文情怀与理想信念。带动学生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脱贫攻坚重大课题等研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年,学生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成果丰富,围绕国际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法治、乡村社会、乡村传播等主题,学生以第一作者或与导师合作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妇女研究论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5篇;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北京赛区一等奖和“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实践育人模式巩固。人文与发展学院打造实践教学模式,建立21个实践基地、3个县级乡村振兴研究院;组织“中国农村发展体验大实习”和“乡村振兴系列调研”活动,要求研究生每年实地调研的时间不少于3个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年,与学院合作建设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县域、其他科研与教学基地所在的县域等合作探索研究生基层岗位实践机制,为广大研究生搭建服务乡村发展、提高实践能力的平台,实现了实践基地立体化、实践教学融合化、创新创业项目化。年,博士生桑坤驻扎服务河北省曲周县王庄村1年,被聘为“曲周县科技特派员”,并获曲周县农业机械化突出贡献奖;张曾同学在硕士期间在江西省万载县皂下村成立村级“乡村振兴青年工作室”,推进基层乡村振兴,获江西省委农工部宣传表彰荣誉。文化育人风气浓厚。年,人文与发展学院组织开展农耕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乡野,通过农事劳动、耕读文化教育、农耕文化调研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培育三农情怀、传承农耕文化。此外,学生还积极参与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行动。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年92人次赴浙江、云南、河北等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展调研,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年,学生参加中国农业大学一二·九文艺展演,取得了“五连冠”的历史佳绩;在中国农业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年中国农业大学新生运动会中荣获佳绩。组织育人效果明显。人文与发展学院充分发挥*组织在重大事项中的政治把关作用,严格执行教材审核、讲座审批、新媒体平台备案审核制度,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年,“全覆盖、双提升”大学生*支部建设工程有序推进,教工*支部、学生*支部分别与浙江省开化县金星村*支部、河北省易县台底村*支部、安徽省天长市龙岗社区*总支、云南省昆明市雁塔村*支部开展红色“1+1+1”支部共建活动,基层*建质量得以提升。年,逐渐完善了“主管领导-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班级辅导员-班干部”的多层次、一体化学生工作队伍,全员参与的思政队伍得以形成。
扎根基层大有作为。截至年,学院大量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创业,活跃在村屯第一书记、*建指导员、政策宣传员等工作岗位上,承担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建指导、政策宣讲、地方教育教学等工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代表。如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赵康在遂川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年被评为遂川县“优秀第一书记”,年被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优秀个人”;社会学专业毕业生郭锋作为全国工商联干部挂职贵州毕节织金县县委副书记,获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先进个人;社会学专业毕业生薛莉娟在西藏开展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经常到高海拔地区送教下乡,年被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评为优秀共产*员。
师德师风建设稳步推进
人文与发展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建立理论学习长效机制、社会实践参与机制、组织建设引领机制、师德师风宣传机制和师德师风考核机制,推进学院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展示高尚情操、掌握渊博知识、胸怀仁爱之心,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
年,人文与发展学院“学习者”理论讲堂成功组织9期学习讲座,打造了教职工理论学习平台;学院教师在陕西省平利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闽宁镇、四川省德格县、云南省昆明市等很多地区开展脱贫攻坚调研和实践,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展现坚定理想信念;学院教师团队研提的18项政策建议获得批示,推动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相关领域的政策进程;“河边扶贫实验瑶族妈妈客房项目”荣获行动者联盟年度全国十大公益项目;研究成果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3位教师获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教师奖;2位教师获评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奖;1位教师获评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优秀指导教师奖。
年,人文与发展学院引进师资11人,充实了学院师资队伍;实现了国家级人才的再次突破,充实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储备;曲甜老师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展示出学院青年教师的风采。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巩固
人文与发展学院遵循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通过梳理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和阐释新时代教育的内涵与使命,逐步明确了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应该彰显的优势和特色,探索出涉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六位一体”模式,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深厚的专业传统、弘扬鲜明的“三农”特色、贯彻道器结合的教育理念、打造行动育人的培养模式、秉持开放的国际视野。
人文与发展学院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轮驱动,丰富学生国际交流,培养开放型、国际型和复合型人才。搭建国际平台,拓展学生学术视野;设立培养专项,支持学生境外访学;创新海外研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教育援外,培养全球发展人才;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项目,与康奈尔大学、普渡大学、瓦赫宁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爱农为农的情怀,培养了国家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年,学院课程建设进一步凝练,《农村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农业社会学》《农业法学》《乡村传播学》等“三农课程”和“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等“三农”特色系列学术讲座有序开展,行动育人和国际交流机制稳步拓展,学院探索的涉农高校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六位一体”模式得以巩固和完善。
教育教学成果再获丰收
年,人文与发展学院教育成果再获丰收。学院获评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2项;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北京赛区一等奖1项,“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1项,中国农业大学“兴农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1个班级获得北京市先进班集体,15位同学获得市级优秀毕业生称号,45位同学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10位同学获得年第十四届志愿农大优秀志愿者;在首都高校大学生足球联赛(超级组)、首都大学生足球联赛五人制中均获得省部级团体第二名。此外,年,学院1位本科生参军入伍。
年,任大鹏教授编写的教材《农业法学》获评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任大鹏、高启杰、李红艳三位教授分别编写的《农业法学》《农业推广学》《乡村传播学(第二版)》入选中国农业大学年北京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推荐名单;农民权益保护诊所获评“全国优秀法律诊所”。年,学院承担国家教改项目4项、北京市教改项目1项、中国农业大学教改项目3项。
教育是国之大计,人才是振兴基石。人文与发展学院将牢记为*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的教育政策方针,遵循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强农兴农时代使命,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养具有深切的人文情怀、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深耕的实践经验的开放型、国际型和复合型人文社会科学人才。
往期精彩
人发这一年
主动作为,厚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沃土
人发这一年
厚积薄发,学术研究创丰收
人发这一年
勇担使命,社会服务落实处
人发这一年
凝心聚力,文化传承铸合力
文/王树远邵念念
编辑/王树远邵念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