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其实我今天要讲的东西都是跟大家学的。来了战旗以后,首先跟陈锦部长(成都市郫都区组织部副部长陈锦)学了大家开座谈会(指8月6日下午“郫都区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研讨会”)讨论的一些问题,跟何院长(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执行院长何玉建)学了唐昌怎么能够变成一个大公园,跟高书记(战旗村*支部书记高德敏)学了现在战旗村作为一个集体经济怎么能把租吃得多多的,怎么能让租值最大化。
01
什么是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就是收租经济
刚在会议室跟大家讨论昨天会议(“郫都区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研讨会”)的要点,我通过昨天大家的讨论,将学到的东西归纳为一条:今天中央提倡搞集体经济,很多人不知道集体经济是干什么的,我告诉大家今天的集体经济主要不是搞生产,而是学会吃租。
我今天早上跟大家说,你们想想过去在农业社会,地主是干什么的?是吃租的。除了收租他还干什么?地主至少是掌握了他这块土地上的生产情况,也就是信息,佃农能生产多少,哪些佃农适合种哪些地,应该给他配牲口,还是配农具等等,这些在传统农业管理上的管理责任是地主的。
那再进一步,地主当时收租收的是实物租,打下多少稻谷,大家按照定额来分成,比如四六开还是五五开。按定额分成,分成以后地主成规模地集中了地租,其实就是集中了粮食,集中了农产品。肯定不能自己吃啊,于是他就变成了一个零成本地获取最大化的农业剩余向市场供给的规模流通主体。
所以在农业社会,在我们没有进入土地革命之前,地主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的主要功能是收租。
同理,我们今天农村集体是土地的所有者,是资源的所有者,当然和以前性质不同了,那他去干活吗?就像地主会去干活吗?
如果我们一定要让村集体除了收租之外,还得去干农活,那就无异于过去让地主下田去干活,让佃农们进城打工,位置就颠倒了。
当然不是说过去一定对,没有对错,我们只是打个比方。好让大家理解,集体首先是吃租的。
大家看现在还有一些集体经济的典型,比如华西村,华西村是把自己的土地上全部种了厂房,种厂子不种地了,于是收的是厂租。再看广东珠三角四小虎,顺德、佛山、南海、中山这些发达的农业地区,村集体在干嘛呢?全都在收厂租。
今天在战旗,高书记在收什么租呢,他在收资源租,在收风景租,在收铺租,十八坊也好,小吃街也好,农庄也好,所有这些东西是租出去给租户,然后村集体吃的是铺租,就是商业租。
想想这就变成什么呢?过去的地主收的是第一产业租,华西收的是第二产业租,广东四小虎收的是第二产业租,战旗村高书记收的是第三产业租。是不是这么回事?
有时候大家说我们搞不了集体经济,我们村什么也没有,那是因为没有把村集体放在吃租者的地位上。
所以告诉大家集体经济是什么,是吃租经济。农业社会吃的是地租、农业租,工业社会吃的是厂租,现在是生态社会,吃的是资源租、空间租,是铺租。战旗村搞民宿、农家乐、酒店,其实是分享了床板租。
刚才在会议室,有市里来的同志说,现在市委书记提出的是要让成都变为雪山脚下的花园城市,大家也知道我们在战旗村很轻易就能看见雪山。那很重要的收租题材就是雪山脚下的唐昌、雪山脚下的战旗,甚至可以说是都江堰旁边清水的战旗。
所有这些讨论说明什么?我们今天的集体经济想要有发展,就应该把集体收租的租源、收租的来源搞得多多的。把超过集体之外的,不能收租的资源搞得少少的,这集体经济就发展起来了。
大家说集体经济很多地方空壳村,已经都分了,没有东西了,我们还怎么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因为还没有把自己脚下、没有把村集体能够掌控的那些资源变成收租的租源。很多地方搞不起来,搞不起来的原因是还没有搞清楚当地的租源是什么。
0
如何重构集体经济
“三变”才能重构新型集体经济
1、资金变股金--集体经济的资产来源及*策基础今天中央文件讲三变改革。第一条是资金变股金,这个说起来很容易,大家都知道资金可以变股金,但是什么资金变为什么股金,讨论的不够。
现在是*要求农村贯彻发展集体经济的方针,组织部从中组部下来,一直到各级组织部,都有发展集体经济的资金,这个资金如果撒了胡椒面,那就等于没有把资金变股金。
很多地方把投到农村的资金全部变为集体的流动资金。比如给村里搞项目,但这个项目下达到这个村子的时候,项目资金变为村集体的流动资金,然后集体来使用做项目,这不就形成集体资产了吗,怎么就不能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呢。
资金变股金,什么资金呢,*府投到农村的资金变成集体的流动资金,这些资金形成的资产变成集体的固定资产,这不就是资金变股金了吗?
很多人说集体是空壳,我说是因为大家长期以来没有把资金变股金这条中央*策落实到位。有些部门就是拿着项目资金去跟那些企业勾兑,从中跑冒滴漏,分点、拿点,这难道不是普遍现象吗?
如果一旦把这个资金下达为集体资金了,那基层一个村里面会有无数双双眼睛盯着这个钱,再想跑冒滴漏就很难了。因此我们很多部门现在要求必须招投标,必须得第三方评估,必须得交给那些有资质的公司,这些东西,其实是给自己的跑冒滴漏制造了无数的借口,就是不愿意把资金变为集体的股金,自己掌握着。于是当这些项目修到村的时候,老百姓会替你照顾着吗?会替你管着吗?会替你爱护吗?这样的项目下达到基层的结果,是你管不了、管不好、管起来不合算这三条。
为什么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呢?只有当你把资金下达到村,变成村的股金,村里面去修了,去做了这些设施了,才会替你管,帮你管好,有了问题才及时解决。
为什么要给村集体,说的很清楚了。下到村里的项目,尽管完全合法地把这套程序走完了,但其结果并不好。所以,为什么不能把国家下拨的资金给集体呢?反正是要发展三农的。
与其部门把着、管着,不如资金变股金,做给村集体。现在很多地方试点县都已经有成功经验了。如果不放心,资金部门可以保留所有权,把处置权、分配权、收益权等等一概下到村集体,保留所有权监督,保证投到农村的基础设施资产不被私有化。也可以以所有权做股,在县级构建一个平台公司来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有各种各样制度性的调整和组织结构安排。比如我们郫都区的深改办、成都市的深改办,应该考虑如何借助中央提出的加强集体经济的*策潮流,来调整我们农村的三农结构,把我们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变为一个雪山下的大花园。
刚才跟大家说,我所有的知识都是跟大家学习学来的。只要大家有学习精神,见缝插针地学习,虚下心来,向所有交流的对象学习,就一定会有所创新。今天大家还是愿意听我的,可能是因为我学的多,我把每一个人所讲的东西,都从中尽可能去找到他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点变为我们可以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
好了,就告诉大家这个集体经济是吃租的,第一产业吃的是农业租,第二产业吃的是厂租,第三产业吃的是铺租,加上床板租。说到底,就是怎么能调整结构,怎么能借助三产,把我们的租搞得多多的。
国家进入1世纪新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调整就是生态文明战略。我们这个国家很有意思,*权体系是一代一代接着干,久久为功,不翻烙饼不折腾,这个生态文明谁提出来的,难道是我们现在的总书记提的吗?是上一任啊。年,中央提的是科学发展观,难道不是我们现在的发展战略吗?现在仍然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的方针。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当时就要求放弃单纯GDP的思想,不要再追求GDP,这难道不是很早就提出的吗?年就提出不要再单纯追求GDP,但是那个时候各地地方*府都在激烈地竞争着GDP,很难改过来。然后就提出能不能改变核算方式,把统计体系改了,改成绿色核算体系。这样剧烈的去竞争GDP,导致社会关系高度紧张,所以中央年提出和谐社会,同时又由于大家在竞争GDP的过程中,外资正好滚滚流入中国,于是各地都抢占土地,狂征乱占的结果就是农民大量的发生群体性治安事件,一时之间上访告状每年增加多起,最高的年份能增加到多起。所以年提出和谐社会的同时,针对农民大规模上访告状这样的客观挑战客观压力,提出农业减免税,所以和谐社会靠什么来实现的呢,把农民的税费负担一次减到零,年开始推出试点,年全国实现,年完成了。
如果大家还记得,按那个时候的说法,沿用了几千年的农业税赋一次性减到零。但接着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在县以下办的涉农企业,跟着一块减税了,县乡村三级的收益大幅度减少,债务就开始暴露了。
因此,年农业免税的同时,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叫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时候开始向农村投入,县乡村三级不是负债了吗,不是没钱了吗,不是不能向征收税费了吗,那谁来解决问题呢?当时的国家总理就明确提出,县以下三农的责任由中央和省两级承担,不再像过去由县来承担责任上收中央,中央和省两级承担。所以说,这个*策变化是非常实事求是的,生态文明重大战略转型,是上一届就已经开始了。从科学发展观提出,和谐社会提出,农业免税*策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个国家承担投资责任的战略的提出,然后国家大规模向农村投入基础设施。那个时候就是水、电、路、气、宽带,五通进村。
国家大规模向农村投入,从年开始,把农村的绝对地租变成了级差地租。过去地主,如果把土地整平整了,有了对土地的投入,就意味着产生了级差地租。如果农田高低不平,没有修整,就只有绝对地租,这种地一般都是愿意租给那些干活能力不强的人;而平整过的能够有较高产出的土地,则会租给人高马大能干活的人,这样产出高产生的租量也大。
年新的农村建设,最先搞的就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让水、电、路、气、宽带都进村,其实意味着把农村中过去只能产生的绝对地租现在变成产生级差地租,这原本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的一个极好的机会,集体可以多吃租。只有产生增量租的时候,村集体跟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才能建立。
可惜那个年代,我们没有像这次总书记发动乡村振兴这么明确的指导思想,因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大通过的时候,总书记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正确的*治方向,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
以前没有强调过正确*治方向的说法,也因此在那个年代,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跑冒滴漏,大量的贪腐问题。不是说那个*策不对,*策的初衷是好的,但那个年代并没有加强集体经济,像高书记这些人村干部,很难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相当多的资源是漏出了,或者叫做本来产生了级差地租,但这个租值耗散了,哪去了?跑冒滴漏了。所以那个年代,我们确实产生了一大批贪腐的官员,弄的后来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以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先把反腐的问题解决,要不然群众反应太大了。大量加强官方投入,如果投下去以后很多都变成了一部分人中饱私囊了,肯定不行。
那一轮新农村建设,大量向农村投资,一开始几千亿,后来上万亿,确实缓解了农村很多投入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农村产生租值增量的可能性,但是并没有带来农村集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主要原因应该说是没有强调坚持正确的*治导向。
中国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体制,当年有这些问题,现在就要有新的指导思想解决这些问题。于是现在就讲,要把三变改革、重构新型集体经济当成一个由组织部门来贯彻的任务,就是因为有多个部门在以往的15年的大规模投入过程中间,占了好处。组织部门可能不太容易在这个过程中间拿多少好处,这不是夸他们,因为组织部不是经济部门,而过去搞五通进村的部门,也已经形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利益分配。刚才我讲到,把部门投到农村的设施性资产做股变成农村集体的资产,那有些部门可能想不明白,总会以为这是我部门的。那哪是你的啊,那是国家投资,只不过通过你这个部门投下去的,怎么会是你的呢?
那现在的做法,就是加强*的集中统一领导,由组织部门出面,按照中国共产*的基层工作条例,这个基层工作条例就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内容,就该组织部门来干。为什么呢?组织部门管干部,组织部门管是有道理的。
经过过去15年的大规模投资,农村形成了巨量的资产,数以百万亿的,但是没有让这些资产变活。怎么可以让国家这么大规模投到农村以后,变成一个沉淀资产呢?不能。所以我们刚才讲,如何能够让这部分资产激活呢?交给村集体,由广大农民盯着看着,同时也就把群众也发动起来了。如果把这些投到农村基层的资金,包括投资形成的设施性资产,做股量化到村集体,空壳村就没有了,很多村集体觉得都分光了啥也没有了,因为没看到这些年国家往你的村子投入了至少几百,甚至万上千万。
我前两天去藏区甘孜州德格县调研,县委书记说,这几年国家给县里投了60亿,难道不是大量的变成了资产吗?而全县财*收入只有万。可想而知,国家大量投资投到基层的这些设施性资产,如果只是死置在里,那多大损失啊。这两年中央提倡发展集体经济,很多人以为是要走回头路,走老的计划经济的路,怎么可能!
这么大规模的资产沉淀在那里,如把这些资产交给私人或个体农户,怎么交啊!农村现在这种分户经营,每家每户一点小的土地,像在川西平原人均不到一亩地,让农户怎么搞。
前不久疫情期间,国家发改委的副主任,他是统计局出身,他说我们这些年国内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设施性资产,算总账是万亿。什么概念,中国14亿人,意味着差不多人均一百万。这么庞大的资产,不能沉淀在那里。
当然很多投到城市的资产是在使用之中,比如修的道路、高铁、机场等等,不完全是沉淀。
我和团队这次飞甘孜州,一下飞机,第二高的机场海拔,年1月才通航。在高原地区削山峰填山谷,修这么个机场要多少钱,每一平方米的面积上得积淀多少资产,而全国多少纵横的高铁网、运输网,这都是资产。
这些年投到农村资金,几乎让所有的农田基本建设完成了改造。五通进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是进行*村,在乡村振兴战略期间是要进自然村。很多农村现在是连户这一级都硬化了道路,这都是资产,都是国家谁投的。这个资产要变成有效资产,就得有人来使用它,使用过程中间产生的收益就得有人来分享它。所以,今天集体经济条件具备了,当年条件不具备,因为那是候还没有大量的投到农村的沉淀资产。
总之,现在我们讲集体经济资金变股金,第一条就是要考虑怎么把这些沉淀的资产激活,变成集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怎么能把现在的项目资金投给集体经济变成集体经济的流动资金。
、资源变资产--空间生态资源开发增加租值乡村振兴要和生态文明结合。作为国家战略的乡村振兴,为我们的农村集体经济三变改革带来了什么?第一是带来了巨额的资产,第二是当国家要求转型为生态文明发展的时候,跟过去农村工业化时代发展的战略出现了内涵性的根本变化。刚才我们说到了,昨天下午在学院4楼,高书记指着远山说是什么什么山,当年的地震发生在哪里,从这看过去怎么怎么,他在讲什么?他在介绍景观,在讲风光,在说战旗村就能看到那远山的地震带,这就是知识点。刚才有四川社科院的朋友跟我说,就这几天在他们小区院子里,能够照进星空,遥望星空是一个多么美的感觉。我们今天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是什么,是文化消费。对生态资源的开发,意味着要收的租发生了一个质的改变,过去收的租是平面租,无论地租还是厂租都是平面租,今后要收的租,那个租值增量从就得从空间来,应该收的就是空间租。
最近自然资源部要出个多规合一的方案,找我们征求意见,我们提出的就是空间生态资源,这个新的资源领域,和过去搞工业化的时期的平面化资源领域相比,完全是两个概念。希望听我们课的领导干部们,能抓住这个重要的改变,那是地方发展的新的战略机遇。
举个例子,社科院的朋友说在小区里边能看见星空,这让我感到很吃惊,一般在城市里因为光污染,要想仰望星空难度极大。我记得有一次去英国,在一个很小的镇上,那里有一个舒马赫学院,他们要求所有来访的人跟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问我的感觉是什么,我说在这里能够仰望星空。我很激动,我在北京这个大城市里是看不到星空的。这是什么资源,典型的空间资源。
再举个例子,前不久我带队在福建的一个沿海的滩涂上,那里最近兴起了一个现代的产业是摄影产业,各地的摄影爱好者都跑到那里去,那里的一张床一晚上是元,地方的领导请我去看看,说我们这里徒然就发展起来,是怎么回事?一张照片照的是一缕斜阳,滩涂上插的那种杆子和网,是潮涨潮落的时候捕获小海鲜的,叫赶小海。过去那里是第一产业,滩涂就是第一产业的收益。现在一下子从第一产业跃升为第三产业,摄影产业。来这里的人长枪短炮的,随便一个人背的设备就是多少万,这些是都是高端客户。高端客户背着多少万的设备就为了来拍这一缕斜阳,他们不在乎一晚上块钱的床位。蹲在那里一个月,就是为了拍一张好照片,全国摄影爱好者跑到那里,变成了摄影网红打卡点。这个资源,不是单纯的滩涂,而是早晨的朝阳和晚上的夕阳,一缕斜阳无论早晚,射向这片滩涂的时候,是景观资源,是极为稀缺的资源。
这个时候,那些办民宿的搞农家乐的,他收的那个床板费走就不是基本建设的费用,不是那个水泥砖块的费用,他们吃的是那一缕斜阳。而这恰恰是公共资源是将空间资源转化成现金收入,这就叫做生态空间资源。过去不做第三产业的时候,把这块滩涂就当成滩涂,就单纯是第一产业的资源,是平面资源。
所以,集体经济应该瞄着什么去产生租源增量呢?就是紧跟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把当地的生态空间资源变成集体可以收租的资源。
在战旗村,写《解读战旗》的董筱丹老师,前不久在四川的一个村子的研究调查,回来讨论时说,这个村种果树,到了花季的时候是一大片花海,美极了,但是村集体不擅于把这个空间生态资源当成它收租的资源,就有投资公司过来在这里盖了一个饭店,于是整个空间生态资源的那个最优质的花海变成了这家公司的收益。农民没有收入,集体没有收入。她从这个案例中得出了一个说法,叫做空间资源开发的非正义,因为它不是集体收入,这个租值耗散掉了,这个租源在增加,但是村集体没有拿到,就是因为村集体没有空间生态资源开发的概念。
很多地方*府仍然想的是,一块山地种了果树,能多摘点果子,还是第一产业收益的概念,还是平面资源开发的概念,所以保守了落后了,好好的租就丢了,集体经济搞不起来,反而让少数人非正义获利,这不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不符合新时代的思想。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讲清楚了,租源产生于从平面的资源开发变成空间立体资源开发的升级。
再进一步分析,需要思考空间资源的特点是什么?总书记说两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什么就是呢,这里面有很紧密的逻辑关系,山水田林湖草,综合规划系统开发。空间资源难不能够像平面资源,像土地那样你切成一块一块,山水田林湖草一定是个整体,一个山系和一个水系之间是紧密结合的。如果水好把水卖了,山系没有水系,这个山就活不了,因为它的水会被过度的超采,而山就会缺水,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就被破坏了。
所以山水田林湖草是一个体系,它是不可以被轻易切割的,它要求在一定的流域范围内形成一个主体,这就叫资源变资产。
刚才讲了资金变股金,现在讲的是资源变资产,资源不能只是那么点土地,必须包含空间生态资源。空间生态资源怎因为它内在的具有结构性的粘连,水系山系一定有这种特有的符合自身的物种——植被种群等等,如果想要把资源变成收益,那就需要有新的说法,新的题材。
我这次在藏区,无论是甘孜州还是昌都,跟当地干部交流,我强调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