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谁与收枯骨
明月长留照短缨
这是明朝大学士吴炳临终时留下的“诗句”,赋诗后吴炳在常宁湘山寺绝食七日后身亡。作为最后一个汉族*权的官员,吴炳展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气节,吴炳的同僚、吏部主事侯伟也死在湘山寺,与吴炳不同,侯伟是自缢身亡。
吴炳与侯伟是清顺治六年(年)死于湘山寺的,两人在武冈被俘,关押于常宁县城蟠龙山下的古湘山寺。作为炎黄子孙,吴炳与侯伟的自杀,或许是无颜面对这黄帝所驻跸的地方吧。
说起湘山寺,大家可能想到的是位于今夏联村砚池山北麓的那座寺庙,但这却是90年代新修建。
所以,我们现在将目光放到浩瀚的史籍中,寻找那淹没在历史中的古湘山寺。
历史中的湘山寺
清同治《常宁县志》载:湘山寺,东城内盘龙山下,唐天祐四年建,元泰定时重建,明天顺时千户邓英倡捐再建,国朝道光二十七年知县孙淳督县绅重修。
由此可知,湘山寺之名可追溯到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建寺之前,还建有祠,曰黄帝祠。
清同治《常宁县志?金石》卷有关于黄帝祠的记载,该项转引自《衡湘稽古》。其载曰:“湘山寺唐古碑记黄帝驻跸於此,古为祠,主祀湘山,唐天祐四年改为寺。
可古湘山寺究竟在哪呢?盘龙山,即今市委大院后侧之山,所谓盘龙山下湘山寺,即今市总工会处。
后战乱被毁,元泰定年间(-)重建。
明景泰三年()毁于战火。明天顺年间(-)千户邓英、知县孙谦、朱广再建。明万历二年()知县陶敬图倡捐,于寺龙池畔建“临波阁”,继在寺后松林建“松涛轩”。
清道光二十七年()知县孙淳督县绅重修。湘山寺为治所最早的佛教圣地,被誉为“常宁佛林之首”,距今一千一百年,始为临济宗。
据常宁市地名文化故事所载:湘山寺依山顺势而建,分列三进:首进为门廊,宽二十米,廊之东悬钟西架鼓,正中盘座弥陀,肥头大肚,笑迎香客,弥陀两旁,立哼、哈二将,突目挺胸,怒视行人。
门廊后一十五米,登阶三级即大雄宝殿,全殿五楹,宽二十米,纵深一十八米,殿内立柱一十四根,柱上梁枋纵横,柱下复盆石础,殿中有宽大的如来佛龛,塑立金身如来,神态肃然,两侧次间列塑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殿后五米,登七级即观音堂,堂凡五间,宽与大殿同,深五米,中间塑立白瓷观音,两侧次间为方丈和主持住房;寺宇石阶朱窗,绘壁白墙,青瓦覆顶,飞檐翘爪,三进之两侧及厢房均以高墙相连,围成院落,房屋高低有次,阳而不露,高而不亢,宏伟肃丽。
湘寺晓钟
说起湘山寺,就不得不说湘山寺的那口钟。
清同治《常宁县志》载:自鸣钟,在湘山寺,唐时古物,重千余斤,县东有兵,xx先数日鸣。
意思就是每当常宁东城门方向有兵祸时,该钟总能提前几天警示世人。
后来,湘山寺的自鸣钟还被收录进常宁古八景。
清同治《常宁县志》:湘寺晓钟...名曰湘山寺。有自鸣钟...狮吼鲸之声,可传数十里。”
湘山寺的重生
湘山寺,在常宁千年历史中,无疑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可惜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古湘山寺佛像被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古湘山寺佛像被毁,寺院被常宁县泥木工会所占。
年寺院被拆除。年县总工会建工人俱乐部于此。七十年代县革委会工交组、广播站(局)设于此。八十年代起全部被常宁县总工会所管领和重新建设,古湘山寺由此而湮没。
而那口大钟,在寺毁后,被常宁一中所用,钟声成为号令学子学习、生活、憩息之令。“文革”中破“四旧”该钟被毁,今片铁无存。
年原市工商局干部周国强,皈依佛门,历尽艰辛,择址于夏联村萧家组砚池山北麓,建“常宁佛教居士学习室”。该学习室占地十九点五亩,投入资金三百多万元,总建筑面积三千五百平方米。
年12月,经常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准,特邀衡南岐山仁瑞寺大愿大和尚正式接管,兴建道场,并恢复湘山寺名。
新湘山寺,借鉴内外寺院建筑风格,工艺精湛,把静态的佛寺建筑艺术、动态的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再现了当年的辉煌。
小注:部分资料来源于常宁市地名人文化故事
文章来源:林钟
本期编辑:路也三宗
业务合作:
9.9元抢购价原价68元婴儿游泳一次:
点击小程序卡片抢购
抢购时间:年10月21日——11月21日
抢购数量:份(数量有限、抢完即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