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原先住在山里的毛坯房,下雨天出门脚上都是泥。现在*府让我们搬进了新建的楼房,不仅幼儿园在门前,我还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就和城里一样!”西岭镇石山村村民徐江青和记者聊起她在小村里的生活变化时开心异常。
采访组一行在常宁市乡镇搬迁小区内采访张桂贵/摄
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地处湘江中游南岸的常宁市,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举全市之力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今年,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年底将实现全面脱贫。
勇立潮头,再闯新路。为做好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自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以来,常宁市严格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用“活”土地方面下足功夫,厚植发展动能,壮大集体实力,富了群众口袋,再次输出“常宁样本”。减贫困
村民有了新奔头
远处,流水潺潺、一片荷塘,长廊古香古色;近处,孩子们绽放开心的笑颜……眼前的美景让人难以和贫困村联系起来。
西岭镇石山村,地处常宁市东南部,属大义山脉山区,因山上多岩石而得名。全村多人只有来亩水田,年人均收入仅元,是省级贫困村。
西岭镇石山村火龙果种植基地张桂贵/摄
张永强,石山村明月组人,全家2人,是年建档卡贫困户。
“山上都是石头,土地贫瘠,一身劲也没处使。”说起曾经的贫困,张永强满是无力感。当时,种水稻是石山村主要经济来源,人均不到0.2亩的水田,一年到头也难以存下几个钱。
改变,始于改革。年,常宁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全市筛选了社区型的宜阳街道、山区型的洋泉镇、矿产资源型的柏坊镇和农地流转型的西岭镇4个乡镇的12个村(社区)作为改革试点村(社区),盘活集体资产,推动脱贫致富,让“资产变股金、资源变股权、村民变股民”。
常宁市委书记刘达祥告诉记者,在试点过程中,常宁采用“十一步工作法”,即成立改革机构、培训骨干、村民表决启动改革、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通过方案、筹备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大会、召开成立会及选举产生集体经济组织班子、发放证书及登记注册等,并先后制定了《成员身份指导意见》《股权设置与管理办法》《股权有偿退出办法》《股份继承办法》等*策性文件。
精心组织、环环相扣。目前,全市%的村(社区)完成了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确认,个村(社区)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56个村(社区)实现成员分红共万元。年,还被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典型单位。
根据统一部署,石山村也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设立人口股股、土地股股、扶贫股股,分别占总股本的44.38%、51.36%、4.26%。其中,通过土地流转,动员社员以土地入股亩,开发石山休闲公园,年就实现经营性收入18.4万元,全体社员保底分红共计6.09万元。该村还整合产业扶贫资金,在集体土地建立扶贫困车间1个,安排村民就业。
采访中,张永强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夫妇从村集体分红元。被安排在扶贫车间工作,每人每天元。两项合计,全家纯收入达元,贫困的帽子早已被甩到脑后。壮集体
发展有了新思路
当夜晚降临到庙前镇中田村,村里的古民居内上演的皮影戏,引得周边村民和游客纷纷驻足观看,喝彩连连。
中田村,地处常宁、桂阳和祁阳三县交界处的庙前镇中心区域,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五届中国景观村落、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庙前镇中田村常森/摄
村支书李明树告诉记者,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户、人,占地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亩,林地面积.6亩。古民居作为祖上给村里留存下来的遗产,它也是湖南省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前,中田村虽坐拥百年古民居景观,村集体经济收入却为零。
改革中,该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用中田古民居景点招商引资,农民以房产入股,按股分红。
思路一变天地宽!村里的老房子集体出租,15元一平米,一年光租金收入就有35万元,村民们每户都能分元左右。
在创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路途中,常宁市利用市场化思维,着力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仅改出了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等五种集体经济新模式,还改出了村*支部领导、村民委员会主办、股份经济合作社主营的“两委一社”新格局和“一村一业”的新路子。
李明树告诉记者,来旅游的游客带动了当地的消费,村民家里的蔬果销售供不应求,大家都非常开心合股带来的改变。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5万元。
沉睡资源活了起来,闲置土地种了起来,扶贫资金动了起来,生态环境绿了起来,经济组织转了起来……在常宁,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正在消失,“薄弱村”得到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十足。截止年9月,全市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其中股份经济合作社个,实现年分红万元。强支撑
发展有了新名片
驱车进入平安村,穿行于万亩生态油茶林基地。漫山的油茶林进入最佳采摘期。
作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和首批十个农业特色小镇,平安村采用“股份经济合作社+油茶庄园+村民”经营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西岭镇的油茶基地崔建华/摄
“村里亩油茶树,预计今年能产鲜果30万公斤,按照每亩产值0元计算,年总产值有望达到万元,预计每亩油茶林每年能为村民带来0元的增收。”平安村*支部书记周法文介绍,而这一颗油茶果,给村民生活带来的滋润远不止于此。
“村民把自己的山地流转给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再集中将土地承包给油茶庄园,油茶庄园则会将把土地以数十亩到两三百亩不等的规模返租给愿意参与种植的村民,把林地管理和收益真正交还给村民。这样村民不仅能得到土地流转金,还能去参与油茶种植,收入来源稳定而多样。”周法文解释道。
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乐胜介绍,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抓手,常宁市集中引进数十家余家油茶龙头企业,利用科技力量,深挖“一个果”“一棵树”的潜在价值,同时在油茶林里套种黄桃、油牡丹、尾参等经济作物,在林中散养“茶山飞鸡”,实现林下最大化收益。一条能致富、多元化、可延续的油茶产业链条在平安村悄然崛起。
凭借这一抹茶油香,常宁市不仅打通了油茶产业的链条,还吹起了一股发展文旅经济的风潮。其中,平安村以“油茶”为依托,高标准打造“平安油茶特色小镇”,建成油茶花谷,形成了油茶小镇-油茶花谷-跑马场-梅埠锤钓一日游旅游路线,每年游客累计达20万。在今年国庆、中秋“双节”黄金周,常宁市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万元。
油茶小镇游客中心广场张桂贵/摄
“一亩茶山百斤油,家家户户不用愁。”平安村油茶小镇乘改革春风,通过以油茶为产业,以文化为纽带,纵深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实现“油”旅融合,乡村振兴,成为常宁市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的生动注脚。
两年多来,越来越多的美丽富强新农村示范点在常宁这片红色的土壤上涌现——狮园、西江等村,开发建设度假式养老产业;庙山、南坪等4个村引进台资3亿元,打造百万樱花园;桐江村,流转耕地、林地,组织全村进行烟叶和油茶生产。
发展有动能,支撑更有力。世界铅都、杉木楠竹之乡、中国油茶之乡、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常宁新名片正在日渐增多。
文章来源:人民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