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德格娜告别放映交流会丨从电影世家走出 [复制链接]

1#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后浪剧场,聊与艺术有关的一切。既是一个表演和戏剧向的图书品牌,又是一个交流情感与思想的空中剧场。目前已有线上电台与线下活动,主创访谈与好书分享。

嘉宾介绍

导演德格娜

出生于内蒙古

毕业于伦敦大学皇家霍洛维学院传媒艺术系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

年拍摄处女作《告别》

获奖情况:

第2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亚洲精神特别奖”

第33届意大利都灵电影节“最佳剧作奖”

第9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长片”

第10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编剧”,“评委会特别表彰年度影人”

第7届“影协杯”优秀电影剧作

圣保罗.米尼阿波斯国际电影节新兴导演奖

第1届柏林华语电影节新导演奖

金马国际影展“华语透视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美国马尔发电影节;

节目内容

最近几年,内蒙古出了不少电影人才,也有人说这是内蒙古新浪潮的崛起,比如去年《老兽》的导演周子阳,《大三儿》的导演佟晟嘉,以及年《八月》的导演张大磊。

▲《告别》电影海报

我们这期节目的嘉宾德格娜也来自内蒙古,她出身在电影世家,而且出手不凡,才进入30岁,便以一部名叫《告别》的影片,获得了第2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长片奖、第1届柏林华语电影节最佳青年导演奖、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小成本最佳故事片奖,以及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的提名。

▲塞夫和麦丽丝在《天上草原》拍摄现场

德格娜是著名的内蒙古导演塞夫与麦丽丝的女儿,塞夫与麦丽丝是中国电影史中非常重要的名字,一旦提到内蒙古的电影,就一定跳不过这两个名字,他们一起合作了很多电影,比如《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等。

▲电影《东归英雄传》,图片来源见水印

在节目中,德格娜导演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童年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家属院生活的记忆,包括和爸爸妈妈手牵手去影院看电影,自己偶尔客串电影或广告的经历,以及中学之后全家来北京生活的记忆,父母在家中剪片子的细节,去中国电影资料馆看电影的经历,父亲在家看DVD的片段,等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内蒙古乌兰恰特电影院

图片来源见水印

这些,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候内蒙古电影制片厂里创作者们的生活与创作氛围,是非常鲜活的参照,也让我们看到,在女儿的视点里,两个在电影史上经常出现的名字,拥有了鲜活的个性与复杂的人物关系。

▲德格娜的母亲麦丽丝

在塞夫、麦丽丝的时代,电影仍然是用胶片来拍摄与呈现的,到了德格娜当导演的当代,胶片几乎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收藏于内蒙古电影博物馆的电影拷贝实物

图片来源见水印

对比两种介质及其背后的创作态度与美学观念,我们可以看到两代人对电影的不同态度,或曰内心的仪式感:

当胶片昂贵的时候,人们面对电影的“珍贵”之感便更被凸显,从事电影创作的门槛也更高一些;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拍电影进入了平民时代,我们甚至可以用手机拍出一部短片,然而那种一寸胶片一寸金的珍贵感,似乎也少了。

而德格娜导演提及的母亲麦丽丝在当今数字时代的失落与不适,则无意间展现了老一辈电影人与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的微妙甚至错位的关系。

非常有意思的是,《告别》中饰演德格娜的母亲与父亲的演员艾丽娅和涂们,都和塞夫、麦丽丝合作过。

但在德格娜的电影里,他们都找到了新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成吉思汗这种大人物,而成了一名从草原流浪到都市的普通居民,各自面临着无法沟通的孤独处境,在生活的琐事里挣扎,与这个时代有更多的观照与对话。

▲《告别》剧照,涂们与德格娜饰演一对父女

图片由德格娜提供

这部由德格娜自编、自导、自演,创作于她30岁的电影给我很深的印象,作为一个这么年轻的导演,能感觉到影片特稳,情感也很克制,还很爷们,一种蒙古式的情感表达。

关于影片视听语言的美学、象征与隐喻,以及片子主题的探讨,我忍住没有与她聊太多,而是希望等到5月11日(周六)的下午两点德格娜的《告别》放映交流会上再聊,也给其他观众更多解读的空间。

▲电影《告别》放映+导演交流

扫码获得入场券

关于这次活动,我们本来是打算请德格娜老师来做开一个导演课的,站在编剧、导演、表演、剪辑的角度,分享她第一线的创作经验,但她特谦虚,更希望以映后交流的形式来与大家见面,这样原本很贵的学费,便变成了50元的入场券,您可以拿着这张券来看电影,还可以与导演当面交流。

在《告别》里,导演有意无意插入一些关于电影的片段,比如一段大众电影颁奖的画外音,以及两次插入父亲电影的片段,而且选了非常有蒙古精神气质的奔腾的马的片段。

▲《告别》中的草原奔马片段

从这些不经意的细节,可以看到围绕着电影的一切在父亲和她的作品内外的弥漫渗透,也可以看到借由两代人胶片(视频)的缝合而无意中实现的妇女关系的某种梳理与弥合,虽然这发生在父亲去世十年后。

但就像她在节目中说的,葬礼上的送别,更多的是仓促,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生活的变化、内心的成长。当可以用电影为工具来表达过之后,原来才完成了精神上对父亲的告别。

▲《告别》剧照,德格娜提供

作为一名出身在内蒙,成长在北京,留学在英国,创作在北京的导演,德格娜说她会无形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