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传媒(记者李娅妮文/图)
学习贯彻落实*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刘美翁姆女,现年33岁,藏族,中共*员,甘孜州德格县司法局副局长,懂*策、知法律、通藏语、能译文、擅宣讲,十年如一日坚守农牧区宣讲工作一线,充分发挥精通藏汉双语文的本土人才优势,充分展示“80后浪”设备操作及软件使用的技术硬核实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宣讲青年干部的初心和使命,让*中央的治藏方略、理论精神、惠民*策、法律法规······“飞入”农牧区的“寻常百姓家”,被中宣部评为年度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十一月,川西高原彩林斑斓、风光旖旎;“善地德格”百村千寨、安宁祥和。时值甘孜州上下学习宣传贯彻*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之际,11月16日晌午,趁着午休农闲,德格县龚垭乡雨托新村村级活动室,刘美翁姆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生态、*策扶持、民族团结、民族地区发展等角度对全会精神进行精准解读,给全村户村民上了一堂生动课程。
在甘孜州德格县的机关单位、街镇社区、农村牧区,名字有着“甘露仙女”之意的刘美翁姆名气不小。11年来,她扎根高原、进村入寨、跋雪山涉牧场,游走于每一个讲台上,用藏汉双语的“心里话”、深入浅出的“大白话”、风趣幽默的“俏皮话”,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架起了*委*府理论*策直抵雪域高原百姓心间的桥梁,被农牧民群众亲切唤为“最美宣讲格桑花”和“最飒宣讲女骑兵”。
“高原劲放的格桑花”:双语讲译显初心
“相亲相爱,犹如茶和盐巴”“大家的事大家管,大家的事大家议”“家禽家畜要圈养,死牛死羊要深埋”“六洗一扫一整理,房前屋后变干净”······每月总有一周时间,刘美翁姆要赶早前往县理论宣讲团小分队签到,随即开启一天的上山下乡“双语讲译”工作。
自年考入德格县司法局以来,近个日夜,刘美翁姆走遍了德格县26个乡镇的全部村组,足迹踏遍了1.19万平方公里的县域面积,身影访遍了数以万计的农户人家。
一套工作服、一个公文包、一张工作证、一本笔记本,可以说,这是宣讲团每位成员的标配,但刘美翁姆不囿于此,她除了一心要做最走心的基层宣讲员外,她还想致力当好群众的信息员、服务员、协管员。
为此,一匹小走马,直达乡野牧原;一个日志薄,写满心得体会;一口藏乡音,巧解晦涩难懂;这些都是刘美翁姆试图以“拙诚”赢“百巧”的几件“法宝”。她常自我调侃道:“宣讲工作可不是件只动动嘴皮子的容易事!要摸准民情、真材实料、因材施教、忌讳说教,老百姓有所求更是要有所应。”
“说白了,顺风耳、流动哨、和事佬,指的就是我们宣讲员。”刘美翁姆一言以蔽,不论是进机关部门、街道社区,还是入学校寺庙、企事业单位,“为**传声、为群众解难”,是其对自己这份职业所承担的职能职责的清晰认知——打通基层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一名道地的德格人,刘美翁姆不仅拥有一口标准的康巴藏语,还习得了一手漂亮的藏文书法,藏语文书面用语也能熟练自如地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求学生涯中,她没有落下汉语文的同步学习和提升,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心仪大学并义无反顾地选择重回家乡,只因儿时有个“法律人干明白事”的愿望和“帮助乡里乡亲”的梦想。
毫无疑问,怀揣梦想、充满激情、年轻热血,有着过硬的藏汉双语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计算机运用技术,以及一定的理论*策素养的刘美翁姆,到岗位伊始,便被予以重任,担负起“基层宣讲员”一职,尽力补齐县宣讲团人员“青黄不接”的短板。
“走马上任”后,在开展日常司法行*工作的同时,刘美翁姆全情投入基层宣讲队伍,紧密联系德格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情况,记不清多少次到社区院坝广场、到农村田间地头、到高海拔流动牧场,分对象分层次分专题前期调研、随后宣讲,面对面地了解诉求、解读理论、讲解*策、传达精神。
每年4至7月,是雪域高原的虫草采挖时期,群众称其为“淘金季”。山峦起伏、草原广袤、林莽葳蕤、雪峰危耸的折达沟也不例外。
折达沟地处德格、白玉、甘孜、新龙四县交界处,平均海拔米,在“苍鹰也飞不过”的雀儿山以西片区,素有“虫草黄金营”美名。
然而,风景再壮美、视线再开阔,也抵消不了其地理位置复杂、长冬无夏春秋相连、高寒缺氧生命禁区、无路无电交通靠马的环境条件的极端恶劣,加之山坡灌丛草甸中充足的虫草资源······如此种种,都给虫草采挖季的平安带来威胁和增添负担。
每每此时,在这些云端的“天界牧场”,便总活跃着一支“马背宣讲队”,刘美翁姆俨然在列。这支由司法、纪检、公安、卫健等人员组成的特殊队伍,不是紧跟着牧民迁徙的脚步、就是捕捉着群众“淘金”的足迹;同是宣讲团成员的达玛镇派出所所长扎西四郎颇有些自豪地介绍说:“会藏汉双语、懂*纪法规、擅长群众工作等条件是遴选队员的‘硬杠杠’,我们可不是简单地‘队员讲、群众听,群众问、队员答’哦!我们既要护航草山牧场的和谐安全,还要传递*中央的‘好声音’和利民惠民的‘红包雨’,更要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增收致富出谋划策。”
“农牧区话随意切换、藏族谚语信手拈来、方针*策逐条吃透;此外,态度亲切、解说详尽、体力还特别好!大家听过后才晓得理论讲座还能像讲故事、唠家常一样,上年龄的、文化低的甚至是年龄小的群众,听一遍就懂喽。”这样的评价对刘美翁姆来说并不意外,在德格县乃至甘孜州北路其他6县基层*员群众口中,她既是上得了讲堂的“段子手老师”,更是疾风更劲放的“高原格桑花”。
曾慕名前去“农民夜校”听刘美翁姆宣讲的错阿镇错通村民尼玛措说,原本以为理论*策会让人昏昏欲睡,但两个多小时眨眼过去,她在一阵阵笑声当中度过,并从中有所悟、有所得,“以前,一到挖虫草季节,我们就托儿带仔上山,想到多个人就多挖点;但自从听了翁姆老师‘最好的虫草在学校’的宣讲课后,我和大多数家长都开始主动送孩子去读书,再不敢耽误他们学习了,不能让娃娃和自己一样吃没文化的亏。”
从《宪法》《民法典》到《草原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各类法律法规,从思想教育、精准扶贫到控辍保学、文教卫生,从社保医疗、民生兜底到大*方针、绿色发展,从护林防火、城乡整治到村规民约、祛除陋习······“谁说小事情不能讲大道理,大白话不能说深理论!”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让刘美翁姆“炼成”讲大主题从小切口进入,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把普通话转化成农牧区藏话,理论连着案例,故事融合体会的宣讲风格。
“再接地气的宣讲方式,不送到百姓身边也毫无意义。”在刘美翁姆有“料”也有“魂”的宣讲期间,她累计参与“法律七进”、社会治安综合整治法制宣传、夜校技能培训班等各类宣讲活动余场次,在全县上下掀起了一阵又一阵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新热潮。
她的理论宣讲课在“善地德格”大受欢迎,她也因此被广大干部群众昵称为“宣讲小达人”“*策小能手”。在群众的不断认可过程中,刘美翁姆也得到了各方面的锤炼,迅速成长为局里一名踏实肯干、业务精湛的优秀青年骨干人才;从年起,先后编译了《四川省人民调解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农牧民法律知识问答》《枪支管理法》等12本近10万字的完整法律法规文本,其中部分资料还由她朗读并制成语音光盘宣传资料。
“农牧民的贴心布姆”:服务调处暖人心
在甘孜,民族团结就像藏族人民每天必吃糌粑一样,已经“捏成团、聚成团、抱成团”。但基层一线、邻里相处、亲朋社交时,难免会生个摩擦、闹些矛盾、起点纠纷。因此,对于刘美翁姆这样的司法从业者而言,不仅得做好**的“宣讲师”、百姓的“翻译官”,还得当好“调解员”这份差使。
11个年头,精明细致的刘美翁姆却早已记不清参与了多少次县域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又成功化解了多少起群众之间的“干戈为玉帛”。
如今,看上去瘦瘦小小,聊起天大大咧咧,笑起来爽爽朗朗,办起事风风火火的刘美翁姆,谈及是什么让她成长为一把调解好手的?
——不作他想,她掷地有声地回答:是人心。刘美翁姆回忆,别说是矛盾纠纷的调处了,就算一开始上山下乡宣讲时,作为进入农民藏房和牧民帐篷的“不速之客”,最让她担心的就是群众能否接受自己“不请自来”登门宣讲的方式:大家伙会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被打扰?如果被人家拒绝了,那该有多尴尬啊!
这种顾虑很快就被农牧民的淳朴和热情打消了。“时间长了大家都认识我,在地里、山上、牧场宣讲,隔着老远就能被大家认出来,亲切地喊我为‘布姆’(藏语中‘女儿’的意思)。在路上遇见的每个人都会三番五次邀请我当晚住到他们家。”刘美翁姆的笑里满是被认同着、喜爱着的幸福。
最让她感喟的,是干部群众发自内心地把她当成了“布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人”。这让她觉得这些年的坚持和付出都无比值得。
前些年,通往乡镇的山路仍旧磕磕绊绊,有些村寨甚至无路可走。大多数路段“山路十八弯”,仅能容一辆车通行,安全隐患若隐若现。尤其是当漫长的寒冬“造访”,气温往往在零下十几度徘徊,呵气成冰。这样的处境,即便是身体强壮的康巴汉子也不见得吃得消,但刘美翁姆却始终如一咬紧牙关、不论雨雪高寒、依然保持激昂斗志、热情洋溢地对待着每一次宣讲和调处工作。
以心贴心,刘美翁姆认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要发挥最大能量“忧群众之困、解群众之难”,真正配得上“农牧民的贴心布姆”这个称呼。
铆足干劲“画好群众最大同心圆”,刘美翁姆一以贯之不遗余力。她犹记得年5月2日那一天,德格县柯洛洞乡多尔加沟发生了一起木场工人误食野生植物引发食物中毒,造成龙某、黄某两名工人死亡以及7人中毒的重大意外事故。
在工作组前期调解基础上,5月4日上午,刘美翁姆等人受指派参与调处工作。她动之以真情、晓之以法理,仅仅用了不到半天时间,就促使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最终,由木场老板现场付给两位死者家属现金共计元。
无独有偶,年春节前,德格县境内最大的物流公司格萨尔物流公司与德格县可口可乐代理商因运输协议履行问题,产生矛盾纠纷,并影响到春节、元旦“两节”期间市场生活物资的正常供应。
1月30日,县司法局指派刘美翁姆组织相关部门同时前往现场调解。刘美翁姆就当事人所提供的协议中表述不清、内容粗糙、权责不明等内容进行分析,随后通过现行法律法规向双方一一解释说明,使当事人双方合理认识问题冲突。最终仅用5小时,促成双方达成和解,确保“两节”期间全县近半乡镇农牧民群众的生活物资用品保障。
十年转瞬,当初那个青春、稚嫩、灵秀、温柔的藏族姑娘刘美翁姆不见了;取而代之,是褪去青涩、沉稳干练、果敢气质的“农牧民的贴心布姆”。
这一丝丝悄然发生的变化,某种程度意味着,刘美翁姆正润物无声地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感受群众,她依然在用另一种方式宣讲——真诚地服务群众。
这些年,每到一处,刘美翁姆都能与牧民群众、寺庙僧侣、学生儿童等各类人群打成一片。她平易近人的形象,成为阿妈阿爸的女儿,娃娃学生的大姐,同龄人们的朋友,而这也让她成了带来惠民*策和温暖消息的代名词。
平日里,脱下工装的她还坚持帮助困难群众,为大家答疑解惑,一举预警了不少基层“两委”干部因群众*策知晓度不高而钻空子的事情发生,受到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尊敬。
脱贫攻坚进行时,刘美翁姆有一户结对“亲戚”。无论工作再忙,即便不能登门,她每周都会通过电话、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