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以及质化研究范式不应仅仅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深描”。本文通过对经验材料的分析和阐释,尝试提炼和建构一个新的跨学科概念“在场”。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体察理论阐释之精妙。
作者:郭建斌
原文标题:”在场“:一个基于中国经验的媒体人类学概念
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年第11期
摘要
“在场”,是在对中国西南乡村电视、流动电影进行多年田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此前相关讨论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围绕概念界定、理论内涵、经验指向等方面探讨,进而对其超出学科及所考察对象之外的可能意义及该概念存在的不足进行说明。“在场”概念基于中国经验,并与相关的理论话语勾连,这一概念对于中国传播研究具有理论创新的价值,同时,围绕该概念所进行的讨论在研究方法论层面也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在场”;中国经验;田野研究;媒体人类学引子
八月的高原牧场,傍晚七点钟,太阳还未完全落山,牧民们的营地位于一个山坳里,因此已经照不到阳光。牦牛被从山上赶回,妇女们正在给牦牛挤奶。电影放映员下午到达这个牧场上的营地,每年夏季大致相同的时间,他都会来这里为牧民们放几天的电影。晚饭前,几个男子就帮着他在空旷的牧场上竖起了两根木头,挂起了银幕。这里位于中国的西部,天黑的时间比东部晚两小时左右,通常要晚上九点才开始放电影。放映员提前一个多小时已经把数字电影放映机安装完毕,并把发电机摆在距离放映机大约50米开外的地方。八点过一点,放映员拉响了发电机,开始调试放映机。发电机及音响发出的声音,牧场营地上的所有人家均能听到。小孩子在放映员开始安装放映机时就围在了放映机旁,大人们要做完家务之后才能来看电影。在正式放映之前,放映员把U盘插在数字电影放映机上,播放了几首藏语歌曲。近九点,夜幕降临。放映员正式开始放映。所有的大人小孩席地而坐,所有人的目光投向电影银幕,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主要是农村地区)实施了两项与现代传媒直接相关的“国家工程”,一个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另一个是电影“工程”。进入本世纪后,前10年,作者以位于云南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庄作为田野研究地点,围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重点对电视展开研究;年之后,作者的田野研究区域换到了滇川藏交界的“大三角”地区,1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