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母版,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我们推出《百村记忆》栏目,翻开我县乡村的历史长卷,回望乡村的振兴历程,感受中央苏区新变化,献礼党的百年华诞,让美丽饶平的乡村蝶变故事走进你我的视野。
传统果林遍山冈龙塘楼里勤善孝
——新圩镇龙塘村
龙塘村位于新圩镇东部,距离镇区约13公里,现有户数87户,人口人;分设2个村民小组,村民主要姓王;全村面积3平方公里,山地亩,耕地亩。东接长柯村,南接金背村,西接西坑村,北接梅林村。王姓于宋末元初从福建永定迁移至今广东潮州三饶,尔后迁至饶平浮山东官村。明宣德五年()从饶平浮山东官迁至旧楼村,清光绪年间从旧楼村移至此地创业。因建乡之始,村中东面及西面分别建龙光楼及龙堂楼,而取名龙堂,后改称龙塘。村旁有后头山,海拔米。世居民族为汉族,客家民系,通用闽南方言饶平潮州话。年,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3人,主要在泰国定居。清光绪年间,属饶平元歌都。民国时期,属饶平县南四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饶平第五区(浮山)渔村乡。年属浮山公社新圩乡。年属渔村农场长岭管区。年属渔村公社长岭大队。年属渔村区长岭乡。年属渔村乡龙塘村。年属渔村镇龙塘村。年属渔村镇龙塘管理区。年属渔村镇龙塘村。年至今属新圩镇龙塘行政村。
韩江游击队龙塘村秘密活动旧址——王潮顺、王书迁家
龙塘村也与福建接壤,全村由上下两个围寨构成,分别为新厝堂寨和龙光楼寨。这是一个偏僻小山村,山村虽小,但这里在解放战争中,一样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至今,这里仍保留着革命的遗址。解放战争游击遗址——王潮顺家,位于龙塘村龙光楼寨内,建筑面积约50平方米。解放战争游击遗址——王书迁家,位于龙塘村新厝堂寨内,建筑面积约20平方米。年后,韩江游击队经常在村中二寨活动,在龙塘村龙光楼的村民王潮顺家住了二位女游击队员(端姐、谢姐)。同时在新厝塘寨旁边的王书迁家,住有游击队员王名界、王和来、王名蚝,还有一位几岁的孩子,他们白天天还未亮时就离开,外出活动,晚上11点多钟才回来,一连来了一个多月,后又转移到别处。夜间游击队在村里开展革命活动,宣传党的政策,引导村民投身革命事业,很多村民主动为游击队办事,提供食物。
淳朴山村再展新风貌
村中传统民居有2座。其中龙光楼始建于年,占地平方米。该楼为方形土墙圆楼,正厅设为宗祠,土木结构。龙塘楼建于民国后期,占地面积平方米,为椭圆形土楼制式。《渔村乡谱》于年由乡人王振先主持纂修。渔村王氏族谱:“立家靠正业,治家勤善孝。强时克俭,须知银山挥霍也光。弱时奋发,谨记穷则思变,时来运可转。不义之财不可取,盗淫之心不可有。虽蛰乡野,知识不可不求。书中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满招损,谦受益。尊老敬贤,爱小助贫,敦睦邻里。遵纪守法,淳朴贤明,兴国兴业。”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帝爷诞,村中老小行祭拜活动。村中于民国盛行一民俗:插榕枝。元宵时节,乡民于自家门上都插上芼居、竹、榕树枝、多年枝。各植物枝条都是某种暗示之物。芼居(表示有居住),竹(表示有德行),榕(表示包容他人),多年枝(长久生存)。自古以来,龙塘村重视以族训教诲乡人,出现了一批报效村里的贤人,如王再兴,年生,中国食品罐头制造业实业家、渔村教育促进会会长。他承包渔村罐头厂时,年产量达多万元,上缴国家税利多万元,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多人。同时承包饶平罐头厂,解决县下岗职工多人,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该村有历史以来至改革开放之初,村中以农作物经营为主,种植水稻、花生、大豆、甘薯,经济作物以传统果林业为主,品种有生柑、杨梅、青梅、橄榄。现时以经营高值的水果为主,特别是潮州柑、杨梅种植规模比较大,面积达多亩(村民外乡柑橘园达多亩),年产值多万元。水果种植及劳动力输出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特色的农产品有山枣糕果冻、杨梅。龙塘村的山枣糕因为大多是家庭作坊纯手工制作而特别有嚼劲,风味独特,从而打开了市场。特色节庆食品有春节、冬至的红桃粿。龙塘村地处山间谷地,县道西渔线经过该村。年通电,年通电话,年通自来水,6年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年通网络。村中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各1个,老年人活动中心1间,农家书屋1间,藏书册。该村学龄儿童前往位于金背村的渔村小学就读。龙塘村—年被市列为重点帮扶贫困村,历经3年多的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来源:《饶平印记》饶平发布
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商务合作欢迎-广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