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石门县八年脱贫攻坚写实中篇千年一越 [复制链接]

1#
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s://m.tech.china.com/tech/article/20210907/092021_869661.html

南北镇黑头岩烟叶育苗基地犹如一幅水墨画。殷远明摄

周勇军柏润姜鸿丽卓萌李飞唐鹏程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年祈愿,今朝圆梦。

石门的贫困,曾如大山围困,曾如重石压心。

年11月,“精准扶贫”首倡于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石门闻令而动,发出“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铮铮誓言。

8年愚公移山,8年夙兴夜寐。从山路欹斜到大道坦途,从破屋无门到新楼林立,从荒山苦瘠到蔬果满山,从捉襟见肘到丰衣足食……追梦的脚步铿锵有力,奋斗的足迹刻印大山,拼搏的足音响彻云霄。

石门洞开,千年一越。没有哪一个时刻,让石门的群山如此沸腾;没有哪一个时刻,让石门的渫水如此欢歌;没有哪一个时刻,让石门的群众扬眉吐气!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山乡巨变满眼春

山城石门,青山莽莽。

“对山喊得应,走路要一天”,这是过去石门行路难的真实写照。路,对于生活在大山里的群众来说,是致富路,更是生命路。公路不通,如动脉栓塞,山里的群众只有望山兴叹。

石门县的西北高寒山区,平均海拔都在多米以上,到处是悬崖峭壁,崎岖坎坷,有的甚至要攀“手扒岩”。在这样的高山之巅,修筑公路,更是难若登天。

然而,深谋远虑的石门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深刻地意识到,打开石门的唯一途径就是修筑公路。于是,“交通先行”成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战略。从年起至年,石门举全县之力,以愚公移山精神,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劈山修路,遇水架桥,硬是在云端之上,凿出一条条“天路”。这8年来,石门县投入40.2亿元改善交通,新改建干线公路.8公里、新建农村公路.6公里。从空中俯瞰,这些纵横的“天路”宛如玉带。新华社一位年轻的记者到这里采访后,用计算器算了一下,发出这样的惊叹:“这些路连接起来的长度有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石门人民,真的伟大!真的了不起!”

提起修路,南北镇金河村的群众还记忆犹新。生活在海拔多米的大山上,由于没有路,这么多年,有多少人攀援山路时丧命,有多少人趟过溪水时溺亡,还有不少骡马掉下悬崖。只要一讲起这些,对金河村而言,就是他们的痛。

怪不得,扶贫工作队进驻这个村时,乡亲们的眼神里都透露着对路的渴望。年近八旬的老人覃事法拉着队长张忠富的手,恳求道:“张队长,我们什么都不要,只要修一条出山的路!”

采访张忠富时,说着说着,他的眼里就闪烁着泪光。他告诉我们:“为了修这条路,覃事法老人带头捐赠出6万元的积蓄,这可是一辈子省吃俭用的积蓄啊!还有些乡亲,拿不出钱,就变卖家产,来支持修路。”

两年多时间,张忠富带领乡亲们,没日没夜,用钢钎铁锤,硬是在高山之巅的绝壁上,凿出一条19公里的“天路”。

年通车那天,住在村头的村民易佑生格外兴奋。因为这一天,张忠富要带他到镇上办理残疾证。一大早,他顾不上眼疾,爬上山挖了一背篓马铃薯煮给张忠富吃,以示感激之情。当汽车开到家门口时,这位一辈子没走出过山门、更没见过汽车的残疾老人,围着汽车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张忠富看到这情景,背过身去,掉泪了……

石门的大山,大多是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相当厉害,藏不住水。不仅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更严重的是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甚至有些地方由于水质不达标,直接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

没有健康,哪来小康。石门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深谙其中的道理。8年时间,整合资金2.74亿元,建集中供水厂、修水窖、接山泉水、加装净化设备,解决村民吃水难题,全县完成饮水安全建设项目个,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率达%。

石门县水利局负责人很形象地打了个比喻:“这些年,仅仅为了解决山区群众的饮水难问题,铺设的水管连接起来,至少可以绕地球一个圈。”由此可见,石门县把饮水安全工程视为第一民生工程。其中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人们有目共睹,这8年时间,除了路和水之外,石门县还投入资金4亿多元,完成了个贫困村的电网改造;宽带网络和数字化电视实现“村村通”。从此,石门洞开,连接上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开准“药方”,拔掉“穷根”——绿色产业富乡亲

如果说8年的脱贫攻坚为山区的群众拔掉了“穷根”,摘掉了“穷帽”,那么绿色产业的发展却为大山深处的建档立卡户,建起了一座座“绿色银行”。“输血”变“造血”,为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基于这种高度,石门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瞄准山区特色,选准做优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一果三叶”、土鸡、香猪等产业,并在每个村建立2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基金,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产业投入新格局,撬动扶贫产业做大做强。在石门县采访,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县个村都发展了1个以上主导产业,个贫困村建立了专业合作社,受益贫困群众1.4万多人,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已成为现实。

石门柑橘成为40万橘农的“致富果”。盛忠权摄

柑橘是石门的支柱产业,也是石门40多万橘农的“摇钱树”,他们吃柑橘饭,住柑橘楼,花柑橘钱,生活甜甜蜜蜜。他们做梦都没想到,就是这个小小“黄金果”,使建档立卡户不仅摆脱了贫困,还进入了小康生活。

年初,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之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冰灾,致使石门30.8万亩柑橘受灾。眼见这些“摇钱树”毁损,橘农们欲哭无泪。好不容易拔掉“穷根”的橘农们,如果不及时补损,就有可能返贫,脱贫攻坚成果也将化为泡影。

“决不让橘农因灾致贫返贫!”县委、县政府当机立断,派出8个工作组,查灾、补损、开展保险理赔。紧接着,转变思路,顺势而为,将种植柑橘的土地流转,让橘农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在此基础上,石门县整合资金1亿元推动柑橘品改,化“危机”为“良机”。

这场天灾也促使小安即富的橘农们,深刻地感悟到,单打独斗难抵风险。只有响应政府的号召,借机品改,才能使柑橘产业越做越强,柑橘品种越来越甜。橘农们纷纷流转土地,加入合作社。去年,石门的柑橘产量虽然没有往年多,但由于注重了品改,价格比往年更好。这不得不佩服石门县委、县政府的远见卓识,为石门的柑橘产业开辟出一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生态茶园,就是山区群众的“绿色银行”。卜云摄

石门西北山乡几乎都是高寒山区,种植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可以说在发展茶叶产业上,石门县生动诠释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

据石门县茶叶办主任丁芙蓉介绍,石门县在75个脱贫村,重点发展茶叶产业,全县茶叶综合产值达到55亿元,带动个贫困户脱贫。目前,在全县完成茶园改造2万多亩的基础上,计划再改造3万多亩。栗子坪所在的罗坪乡是国内最大的有机茶之乡,有生态茶园3万亩。这里按照欧盟相关标准,整乡推进有机茶转换,建成国际公平贸易认证、欧盟有机认证茶园1.2万亩。

当我们走进罗坪乡栗子坪,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茶园,如铺在广袤原野里的一张张绿毯。蓝天白云下,处处可见土家族姑娘在绿油油的茶园里,舞动着指尖、唱着欢快的山歌,采摘着今年头一茬春茶。

在一处山坡上,脱贫户熊召辉正将丰收的喜悦装进茶篓里。他兴奋地告诉我们:“我家有13亩茶园,去年已将10亩转化为有机茶。茶的品质提升了,附加值就提高了。全家人靠这些有机茶,就有过不完的好日子。”

然而,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谈何容易,手里没钱是最大的困扰。石门县通过金融扶贫,8年累计发放小额信贷4亿多元,再贷款12亿元,“贷”动产业发展,“贷”动群众脱贫。

太平镇苦竹坪村的脱贫户唐植凡是金融扶贫的受益者。他曾经因病致贫,负债近10万元。“背了一身病、一身债,生活怎么望得到头?”唐植凡对生活失去信心。

年,“中国冰鲜家禽第一股”湘佳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万羽石门土鸡精准扶贫项目”,公司提供鸡苗和技术培训,脱贫户利用房前屋后空地或自有林权山地散养石门土鸡。这些“走地鸡”养成后由公司统一收购,这让唐植凡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扶贫工作队为他申请5万元无息贷款,在湘佳牧业的扶持下,他一年散养只土鸡,当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

像唐植凡这样靠养鸡致富的脱贫户,在石门数不胜数。据统计,8年来,石门县个村发展土鸡养殖,带动脱贫户多户实现脱贫。

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内生动力大激发

8年脱贫攻坚,8年艰苦岁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群群不屈的身影,定格在了“湖南屋脊”。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带领石门67万人民战天斗地,不仅摆脱了贫困,更重要的是户名脱贫人口,懂得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个朴实的道理之外,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

名扶贫建档立卡残疾人对象,这个特殊的群体,就很有说服力。为了这个特殊群体,石门县在落实惠残政策的基础上,按照残疾等级分类,对其全部培训,建立了12个残疾人扶贫基地,辐射带动名残疾人就业创业;筹措资金万元,扶持名残疾人自主创业。这群人,通过培训扶持,靠着激发的内生动力,改写了命运。

在采访的这些日子里,乡亲们赞叹最多的是不等不靠不要的残疾人;我们感悟最深的也是这群不等不靠不要的残疾人。在满满的采访本上,至今还浸透着我们感动的泪水痕迹。他们的故事,荡气回肠,催人泪下,令人奋进。

有着“云上天画”之称的罗坪乡,有着一位远近闻名的“盲人蜂匠”周后礼,年轻时因病致盲,是村里的五保对象。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凭着小时候的记忆,在大山深处养起了蜜蜂。就是靠着养蜂,他家里添置了电视机、收音机、冰箱、洗衣机。乡亲们都说,他的幸福生活是“摸”出来的。

所街乡麻纳峪村的何儒家,双腿萎缩,只能靠一副自制的“木马脚”爬行。何儒家靠修钟表、外出演出、收荒货,不仅建起了一栋两层楼房,还帮助智障哥哥的两个女儿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直至参加工作。几十年来,站着、坐着、躺着都不超过1米的何儒家,硬是凭着“不等不靠不要”的精神,用“木马脚”撑起了一个幸福大家庭。

壶瓶山镇不等不靠的肢残兄弟王均波、王均尾,靠养猪致富。他们不屈的身影,感染激励了无数人。卜云摄

在石门县壶瓶山镇长岭村,每天都可看到“肢残兄弟”王均波、王均尾相互搀扶,在猪栏里喂猪、在田地里耕作的身影。这两兄弟由于家境贫寒,都在外打工。先是王均尾右手被电机卷伤致残,后来王均波在做陶瓷时,左大腿被卷扬机搅断,造成高位截肢。

两兄弟回到村里后,不甘向命运低头,靠着勤劳养猪致富,不仅全家住上了小洋楼,而且还帮助20多户脱贫群众养猪致富。

“瓷娃娃”曾宏杰,是三圣乡白临桥村人。2岁时患上罕见的脆骨病,如今23岁的他,身高只有80公分,体重不足10公斤,日常起居都需人照顾。没有读过一天书的曾宏杰,凭着超强的记忆和勤奋好学,掌握了电脑,当起了电商。从年开始,曾宏杰开淘宝店,触电商,玩微商,不仅自己纯赚十五六万元,还帮乡亲们销售近万元的农产品。“瓷娃娃”变成“福娃娃”,曾宏杰也因此被评为“常德最美扶贫人物”。

如今,曾宏杰全家住上了宽敞的新房,父亲还在他参股的一家养殖黑猪的公司里务工,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向贫困宣战,是中国大地上进行的又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石门大山里这些残疾人的脱贫壮举,便是这个宏大战场的鲜活一角。他们不屈不挠的身影,就是给内生动力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精神力量。有了这种精神力量,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石门县在乡村振兴中,肯定会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书写出新时代“石门样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