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东北平原西部沙漠化现状成因及其治理 [复制链接]

1#

东北平原西部土地沙漠化,不仅影响了该区域农牧业经济发展,也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存。

区域内的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发展速度每年增长15~3,每年增长7~3。

沙漠化的形成,有着自然与人为的两个原因。这一带沙漠化发展具有三性特征,可恢复性和可逆性,以及生态环境恢复时间周期较长。

并根据长期以来沙漠化改造试验示范成果,对一套符合该地区沙漠化综合治理的技术和模式进行了集成优化提出,有的已经被当地政府推广应用。

一、土地沙漠化

中国东北平原西部行政区域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哲里木盟和赤峰市等地,以及兴安盟的一些县(旗、市)。

这里分布着科尔沁沙地、松嫩沙地等,是我国有名的生态脆弱带环境变化敏感带,也是著名农牧交错带,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商品畜牧业基地。

该区域受到土地沙漠化的制约,不但严重影响了农牧业、乡村经济发展,还危及群众生存,有些人沦为生态灾民。

因此,该区域的沙漠化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能的地步。

该区域的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科尔沁草原,因此沙漠化是其主要的灾害。

在科尔沁沙地区,翁牛特旗、奈曼旗这两处沙漠化地带最为严重,沙丘流动使得高压电线杆、民房被埋,道路因为沙丘的推进而多次变道,逼得整个村庄都迁移。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尔沁沙地的沙漠化土地有所减少,而中、重度沙漠化土地也迅速增长。松嫩的沙地中土地沙漠化,通榆县境内最严重,长岭县境内次之。

因此,这里的土地沙漠化发展态势迅猛,属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沙漠化区域。

三北防护林建设,部分区域土地沙漠化治理。

但总体来看,土地沙漠化还是在发展中,还需要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以确保沙漠化得到根本性的治理。

二、土地沙漠化的“三性”特征以及可逆性的时间周期

东北平原西部土地沙漠化发展,三性特点是脆弱、可复制、可逆。

在东北平原科尔沁沙地和松嫩沙地之间,普遍发育于二至三成的古土地上,对于沙地的古土地,风成沙进行年龄分辨。

西部沙地有4次发育古土,说明西部沙地经历了4个较大的固定期。

从这些年龄段的资料来看,西部沙地有4次发育古土地,说明西部沙地经历了4个较大的固定期。

在前郭县深井子南面的梁窝状沙丘,底部的风成沙热释光测年为(±)aBP,它是西部最古老的沙丘,说明西部沙地在aBP前就已形成,当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aBP为沙地固定时期,气候向温湿发展,流沙趋于固定,形成了古土壤。

从古土壤孢粉组合恢复的植被景观,主要是以蒿、麻黄为主,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

此后~aBP为扩张时期;~aBP为固定时期;0~aBP为扩张时期。

~aBP为固定时期,~aBP为扩大时期,aBP左右为固定时期。

aBP以来气候逐渐变干,而且迁入了农业人口,特别是清代放垦以来,先后有大批难民、移民和盲流来到西部。对沙地进行大面积不合理开垦,使得该片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

可见,在地质历史时期的西部沙地上,曾多次经历过沙地扩张、生态环境脆弱沙丘固定、生态环境好转的情况下,沙地扩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因此,在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区具有生态环境脆弱性,可以恢复和反复(即治理不注意保护还是可恶化的三个特征)。

三、沙漠化成因

这一片区域的沙漠化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一)物资源因素。松辽平原西部沉积了70~m松散沉积物,尤其西辽河平原最厚达m地面由粉细砂组成,为沙漠化提供充足的沙源。

(二)气候变化的原因。该区域近几十年来,降水明显减少,气温上升,干燥度增大,大陆性气候增强,是土地沙漠化发展的又一自然因素,如哲里木盟20多年来降水减少约50mm。

松嫩沙地20多年来降水减少mm年平均气温升高1.33℃。白城地区40年来降水量明显减少,20世纪90年代后期比前期减少约mm。

2月平均气温2月升高3,出现了暖冬的情况。

多年平均蒸发总量多蒸发~mm,全区每年有~d的风速超过起沙风速,4~5月份>17.2m·s-1的风速日数达4~13d出现强沙尘暴。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干旱严重、湿地变干、泡沼干燥,还有干旱化和极端低温致树木死亡等,导致沙漠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三)草场超载牧场、滥垦滥伐、乱挖滥伐,破坏植被,使得土地沙漠化面积迅速扩大发展,造成40的草原被列入严重退化的草原。

(四)修建河道上游水库。特别是在大河上游半旱地区,如老哈河红山水库、鲁尔森水库、霍林河向海水库等大型水库,对桃花水和地表辙流进行了截留,特别是红山水库,影响了科尔沁、沙地几条主要河流。

如:西辽河新开河等河流的,河床干涸,使宽3~5km的裸露河漫滩,春季风沙弥漫,致使土地沙漠化的发展扩大。

四、沙漠化的综合治理技术与途径

沙漠化治理要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理技术和方法,中、重度沙漠化土地采取乔灌草林田草化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治沙的经典典范,现代还是适合的,采取封沙育林、修复植被等方式,构建全面防护林体系。

要改变单树种、单树种、单树种的形式,推进开发阔叶林、针叶林和开发针花混交林,重度沙漠化土地还需配合项目举措。

轻度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的土地,可采取林果药杂治模式。

对已形成的“三北”防护林体系,要继续实施4个阶段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森林覆盖率、提高标准。

对未造林的沙丘地,应当退耕还林,营造防风固沙的林地。

如今,“三北”防风固沙林、林种林相单一。

要改变这种格局,首先要推广树木种植,就是适合干旱的沙丘地区生长的樟子松。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沙丘上,还有一片原始的樟树林。

在科尔沁沙地和辽宁西北干旱风沙地营造出的樟树松林成功经验显示,在沙漠化土地上打造防风固沙林,杨树、樟树是首选优质树种。

从综合因素来看,东北平原西部沙漠化土地适宜发展葡萄、沙棘、仁用杏等,尤其适合葡萄。

其含糖量高达3.8~4,比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的葡萄含糖量更多,因为西部地区有效积温较高,日子过得比较差。

因此,在西部沙漠化土地上种植酿造型葡萄,建设葡萄酒厂形成了一个沙地产业。

西瓜是西部沙漠化土地上又一优势产业,其糖分比中东部地区高出一个糖分,应该有序开发。

四、水利项目治理方式

东北平原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大漠化发展迅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旱情缺水。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81.2,水资源不足,潜力不大。

嫩江、松花江两岸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

目前,松嫩流域缺水,是缺少调蓄工程的结果。

让东北平原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用好嫩江、松花江乃至黑龙江这两条水资源,是治理东北平原西部沙漠化的根本途径。

调水原则上以东北平原为主,内蒙古东部西辽河平原为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包括农牧业发展、城镇产业和生活用水等。

还有补给松辽平原西部地下水等,比解决辽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意义更为重大,主要输水线路:

(1)从月亮湖东新店引嫩江水沿原北水南调线路往后八方向,与引松线路相结合。

(2)从哈达山引松花江水,沿北水南调输水线路,经前郭县、乾安县、大安市与引嫩线路在后八方汇合后,按原北水南调线路南下,调给辽河中下游地区部分的水资源量。

(3)在通榆县境内四海北,东水南调干线上什花道乡开辟西支线,经什花道乡拓宽,通镇坑洞观赏榆藤舍伯吐溟新开河拓鲁县北部他拉干水库。

通过这条线路,将大部分水资源调整到东北平原西部。

(4)番尔河下游引番尔河水,顺着嫩江古河道乌塔其农庄西塔奇木吉泡栗乡番尔白城地下水库。

参考文献:

[1]王涛.走向世界的中国沙漠化防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沙漠

[2]王涛朱震达.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1.沙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J].中国沙漠

[3]王涛,吴薇,薛娴等.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时空演变分析[J].中国沙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