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韩少功与他的长岭记遥远青春的义务守 [复制链接]

1#
我国临床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74680.html

红网时刻岳阳4月14日讯(汨罗融媒体记者欧阳林)韩少功,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长岭,汨罗市一个乡村。两个名字,在50多年前就有了交集:年,仅15岁的韩少功刚刚初中毕业,就作为知青,下乡来到汨罗县天井公社长岭大队(今汨罗市罗江镇群英村)。

韩少功下乡前。

这段岁月让韩少功与汨罗结下情缘,乃至后来,汨罗成为韩少功的文学原乡。《西望茅草地》《飞过蓝天》《爸爸爸》《马桥词典》等前期重要作品都充满了汨罗元素。其中,《马桥词典》是韩少功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当年曾在文坛掀起风波。这部作品年获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并于前年9月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这部作品的很多人物原型都来自他曾下乡的长岭大队。

年,韩少功携夫人再次回到汨罗,迁入八景峒,每年待上大半年,阶段性过起了晴耕雨读式的农家生活。20年来,他又在汨罗创作了《山南水北》《日夜书》《革命后记》《修改过程》等许多重量级作品。年,韩少功再次将笔触抵达在长岭的那段知青岁月,创作了《日夜书》。这部作品讲述了知青时代下乡的青年们,在一无所知的环境时发生的恩怨纠葛。通过对当时工人、农民、官员等角色的描写折射出时代变迁。

长岭大队队部旧址。韩少功先生曾住其中一间。

近日,韩少功又整理出70年代的部分日记,以《长岭记》为题,发表于文学杂志《芙蓉》。韩少功说:再次翻出这些发黄纸页,它们只是一个老人对遥远青春的致敬,也是对当年一个个共度时艰相濡以沫者的辨认和缅怀——他们不一定记得这些往事,不一定乐意再提某些旧事,其中不少人甚至已经离世。一旦走散,人们相忘于江湖,这种情形当然是再正常不过。但我代你们记住了,记住了一些碎片,就像一个义务守夜人,未经当事者们委托,也不知有无必要,为你们守护遍地月光。

《长岭记》。

《长岭记》全文4万余字,时间跨度为至年,这是韩爹对汨罗知青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是他一直用文学的方式为汨罗立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汨罗市作协主席潘绍东与韩少功相交甚好,乐见老朋友对家乡的情愫,也曾熟读老朋友的作品。他说,这里面的人和事,很多都进入了他后来的作品,如丙崽进入了《爸爸爸》,铁香进入了《马桥词典》,日记中写到的‘碘酊’,还成为《马桥词典》个词条之一。

为何选择这3年的日记?韩少功表示:少年时,我被一位老师要求写日记,写的几篇又被她拿去宣读和夸奖,于是写得更来劲,更得意扬扬,以至年下放农村,作为全国一千六百万知青之一,也习惯性地往下写。前期两本,不慎遗失在汨罗县鹿湖围垦土地,可能最终被农友拿去卷烟或蹲坑了。所剩只有年后的部分。

《长岭记》以日记体形式记录特殊年代人事,虽至今相隔近50年,但读来依旧丰富鲜活,字字有味。《芙蓉》杂志责编杨晓澜对《长岭记》评价颇高,作品将大历史中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复杂境遇精彩呈现,泼洒出命运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是一部短而有力、饱含感情的个人史,一部准确传神、斑斓多姿的人物传,更是一部由汨罗折射中国、唤醒时代记忆、具有美学深度的地方志。

从汨罗市图书馆退休的毛浦先,与韩少功也熟识。《长岭记》勾起了毛浦先的记忆:当时我和小潘(潘得凤)在长岭文化馆办点。后来小潘调新华书店,再调岳阳市店当经理。退休后曾住长沙,后因父亲病故,回汨罗铁六处陪母亲,可惜前两年患脑癌病故。现由老伴陪年迈老娘。

日记里的胡学军,是我那去世的父亲。看到《长岭记》,汨罗一名老师胡爱良泪流满面,她说,韩爹和我爸很熟,后来对我爸也有了重新的认识。当时,我爸被武汉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两所大学录取。武汉大学学费一期要贵几块钱家里付不起,我姑姑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送他去读的书。爸爸还跟奶奶去讨过饭,这事,只有韩少功先生、著名戏剧家甘征文先生等人清楚。

《长岭记》中所出现的人物和地名,都是从小我耳熟能详的。原长岭村人李侃细细读着《长岭记》,感觉甚为亲切和感动,韩少功用写实且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近半个世纪前的家乡风土人情,满含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这是继《马桥词典》后,韩少功对长岭这方热土的又一次回馈。李侃还热切期望,希望我们村能珍惜重视这一文化品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