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独家收藏版全文解读四川省未来5年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南京哪家好 http://pf.39.net/xwdt/191016/7540336.html

近日,

四川省农业厅发布《未来5年全省农业四区四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

未来5年,全省将以建设农业强省为目标,

以建设“农业四区四基地”为抓手,

力争用5年时间把全省建设成为

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

全国农村改革示范区

全国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

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

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

国家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

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加快实现四川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发布于四川省农业厅官方网站的方案页面截图

方案提出了两大节点性目标,即:

到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稳定在全国前四位,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基本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到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进入全国前三位,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5%,全面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年翻一番。

事实上,小编通览全文后,发现这篇长达多字的实施方案内容详尽。文中,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三权分置”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股份制权能改革、农村“两区”划定工作、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互联网+农业、农业大数据等热点领域均进行了详细阐述与介绍,不仅涵盖了近期四川省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也对未来五年四川省涉农各项工作的方向、方法、目标、原则、工作重点、重点区域等均进行了详细说明。

鉴于此方案的重要价值,小编现将方案内容独家整理如下,以便各位收藏查阅。

1

建设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按照“坚持保护优先、兼顾发展,坚持当前治理、长期保护,坚持部门协作、多方参与,坚持创新驱动、依法治理”的原则,建设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到年,农业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步匹配。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项,“三品一标”数量达到个,新建高标准农田万亩,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60%。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到年,“三品一标”累计数量达到个,基本实现种养业循环协调发展,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水平稳步提升,资源利用更高效、产地环境更安全、生态系统更稳定、农民生活更富裕、田园风光更优美。

建设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包括5方面重点工作,即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强化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农业生态修复与保护、强化绿色农产品供给。

1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方面

严格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立足水土资源匹配性,细化农业优化发展、适度发展和保护发展区域,明确区域发展重点。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明确区域生产功能,到年,在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46个产油大县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万亩、油菜生产保护区万亩。

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为目标,加快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促进粮经饲协调发展。

以优化生猪品种品质和大力发展草食牲畜为重点,围绕生猪产业控量提质、牛蜂产业加快发展、禽兔产业稳定发展,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畜禽种质资源、草地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畜禽产业。以健康养殖为核心,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动名优特水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推动特色、健康、生态渔业发展。

2强化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方面

开展以“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适宜机械化作业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田间灌排、道路工程,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转型发展。

——到年,建成旱涝保收型高标准农田万亩;

——每年建设高标准绿色示范区50万亩。

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采取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土壤改良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积极推行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改进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旱品种。

绕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力度,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和信息化融合,推动农机化从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延伸,加快向经济作物、养殖业、林果业、加工业扩展,向全面、全程机械化提档,向优质高效转型升级,提升粮食作物、特色经济作物、畜牧、渔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加大对农业野生资源原生境(区)的保护,加强畜禽遗传资源收集、保种场(区)建设,建立并完善生物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健全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和转基因安全管理,加强主要农作物基因资源、主要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耕地质量、重金属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草原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农业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和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提升风险防范与预警能力。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发布生态环境信息。

专栏1: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工程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土地整治,平整土地,开展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建设与地力培肥,改善宜机化作业条件,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做好土壤检测、肥效验证等基础性工作,及时修正和完善区域施肥配方。大力推广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探索配方肥、有机肥到田补贴。

(三)农机化提升项目。抓好农机化创新示范、全程机械化行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服务主体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机化生产道路建设、农机安全监管装备建设、农村机电提灌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

(四)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区域性兽用生物制品检测实验室,在市(州)建设陆生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区域中心,在8个市州建设省级区域性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其他13个市(州)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新建改建个动物检疫申报点,建立国家区域性兽用生物制品,新建天敌昆虫工厂,建立完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支撑和监测预警体系。

(五)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苍溪县野生猕猴桃-黄连、雷波县野生莼菜、红原县小麦近缘种等农业野生资源原生境保护区(点)。加快推进金沙江、雅砻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未开发河段鱼类栖息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建立脚木足河川陕哲罗鲑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

(六)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在成德绵工矿区、川南酸化区、攀西矿产资源区等区域,建设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定位监测点10个。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耕地质量监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及草原生物灾害应急预警和监控体系建设。在全省涉及草原的县建立草原生态环境监测点个、草原鼠虫害监测点48个,开展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生产力、植物种类和草原鼠害、虫害、毒害草等生态环境监测,建立健全草原生物灾害应急防控体系。

要畜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工程汇总

3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

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等技术,增施高效新型肥料,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和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到年初步形成符合我省实际的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模式和运营机制。

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监测预报精准化减量、病虫防控绿色化减量和统防统治专业化减量,普及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带药移栽等病虫害预防技术,加快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先进植保机械,到年,全省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3%,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3%以上。

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采取畜禽粪污就地消纳利用、异地处理利用、第三方集中处理利用等模式,不断提高畜禽粪污利用水平,到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加强农膜科学使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利用,在涉及地膜使用的农业项目区,严禁采购使用厚度低于0.01毫米的超薄地膜,结合粮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建设,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在粮经作物主产区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探索建立回收机制。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稳步推进秸秆原料化、能源化利用,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创建。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完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全面启动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稳步推进重点典型区域耕地污染治理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快启动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划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及轮作休耕试点工作,力争年完成全省50%农用地监测点位的采样任务,到年全省农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

专栏2: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

(一)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工程。在主要农作物上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在园艺作物上推广水肥一体化,配套滴灌、喷灌和渗灌等设施,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加快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工作。大力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二)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立农作物秸秆收运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等肥料化利用技术,推广秸秆“三贮一化”等饲料化利用技术及饲料精深加工,推进秸秆基料化利用,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

(三)畜禽养殖污染防控与治理工程。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重点区域以及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专项综合整治,推广畜禽清洁养殖和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推广种养结合、以地定畜、生态循环的综合利用型生态治理模式,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

(四)农膜污染防治示范工程。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树立农户主动回收残膜保护耕地的意识,掌握减少农膜残留的技术措施。建立残膜回收示范区,试验示范可降解地膜。

(五)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筛选集成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综合防控和修复治理技术体系。

(六)农业行*执法能力提升工程。以保障农业健康发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核心,突出日常巡查、案件受理、执法处理、监督管理、涉案物品处置等五大环节的执法监管设施条件建设,增强农业执法的应急响应、快速处置、协调联动能力,提升农业系统执法监管效能,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

4强化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方面

构建田园生态系统,优化乡村种植、养殖、居住等功能布局,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沼气工程+绿色种植”、稻渔综合种养等循环生产模式。

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推进畜牧养殖大县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建设,探索建立种养结合绿色发展机制,形成畜牧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粮饲统筹、农牧结合、养防并重、种养一体的绿色畜牧业发展模式。

推进大型沼气工程、集中供气工程以及民族地区户用沼气池建设,打造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力争到年底,全省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万亩。

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深入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策落实,每年开展草原禁牧补助万亩,草畜平衡奖励1.42亿亩。推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开展若尔盖等国家草原公园建设试点准备工作。加强草原修复治理,开展草原退化、沙化、鼠荒地治理,开展休牧、划区轮牧围栏、退化草地改良、人工饲草地、牲畜棚圈等建设,每年开展草原鼠害有效治理万亩(次),草原病虫害防治万亩(次),退化草地补播50万亩。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稳妥开展草原承包确权试点工作,到年,阿坝、色达、甘洛、黑水四县草原承包确权试点乡(场、村)完成试点。

加强水生生态系统保护与资源养护,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严厉清理整治电鱼、毒鱼、炸鱼和使用“绝户网”、涉渔“三无”船舶等非法捕捞行为,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严格执行“双控”制度(捕捞渔船数和功率实行总量控制),有序推动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每年开展增殖放流1亿尾以上。强化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捉、杀害和利用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行为。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完善保护区功能体系,到年新建国家级、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1个,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个。加强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事故监督管理,持续抓好涉水工程作业对渔业资源补救措施的落实。加强渔业水域水生生物处理、渔船渔具等废弃物回收。

专栏3:农业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一)天然草原生态保护工程。继续实施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策,每年开展草原禁牧补助万亩,草畜平衡奖励1.42亿亩,探索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退牧(退耕)还草,建设草原围栏,退化草原改良,建设人工饲草地、舍饲棚圈,开展毒害草治理、黑土滩治理。

(二)水生生物养护工程。加大水生生物保护区及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力度,完善各类保护区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序推动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加大增殖放流力度,配备渔*执法船(艇),加快渔港建设。加大水生生物保护护。实施白鲟、达氏鲟、川陕哲罗鲑等珍稀特有种类的拯救和保护工程,建设人工种群保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基因库。

5强化绿色农产品供给方面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涵盖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规范标准体系,到年,累计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项。

抓好标准化宣贯培训工作,加强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进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到年建成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万亩。

开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到年每年创建部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小区)个,每年新(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个,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个。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支持生产经营组织参加万企出国门、农产品论坛、产品博览会、产品推介等活动,充分利用网购、电商“三品一标”农产品直营店等多种直销渠道,建立辐射国内外的销售网络。

开展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核心保护区创建工作,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业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示范基地建设,到年,全省建设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核心保护区达到45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面积万亩。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常态化监管,加大对生产环节投入品使用及流通环节乱用标识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实施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到年,全省累计家生产经营主体、个产品入驻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实施农业行*执法能力提升工程,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扎实开展农资打假暨禁限用农药、兽用抗菌药、“三鱼两药”、“瘦肉精”、生鲜乳、生猪屠宰“扫雷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2

建设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

按照“立足农业,助农增收,因地制宜,示范带动,市场主导,*府引导,改革创新,激发活力”的原则,建设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

-年,每年分层分级建成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个,其中,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探索形成适应我省不同农业产业发展的多种产业融合模式。

到年,全省分层分级建成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完整、功能齐全、业态多样、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新的重要增长动能。

建设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包括5方面重点工作,即发展多种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方式、培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

1发展多种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方式方面

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大力推动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场,积极推广青贮玉米、果园种草等模式,实现就地就近循环。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等的专用品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贮藏烘干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互联网+现代农业

大数据、云计算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支持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

专栏4:农业产业融合模式示范工程

年—年,立足我省大宗粮油、特色优势产业,提炼总结20个在种养结合、产业链条延伸、农业功能拓展、信息技术渗透、多元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的典型融合模式,并组织指导各地借鉴推广试点。-年,在试点推广基础上,总结形成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推模式,组织全省推广。

专栏5:万亩亿元示范区产地初加工建设工程

以提升1个万亩亿元示范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能力为核心,积极争取扩大专项资金,整合涉农资金,创新金融支农,撬动社会投入,实施万亩亿元示范区产地初加工建设工程,配套建设完善筛选、分级、清洗、冷藏、烘干、包装、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到年实现万亩亿元示范区农产品初加工全覆盖。

2培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主体方面

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开展采收、产地清洗、分级、贮藏、烘干、包装等初加工及运输、销售等环节设施建设,开展综合性服务。支持农民合作社依法组建联合社。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复转军人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加工、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府涉农项目,落实财*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专栏6: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按照“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大力培育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服务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等农业经营性服务主体,建立健全指导管理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农业公益性服务项目。

(一)落实中央财*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专项资金,选择有条件的农业大县作为集中连片项目实施区域,开展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

(二)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和示范主体创建行动,探索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

(三)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实施深度贫困地区人才建设工程,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

鼓励各类主体与农户之间通过订单合同、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流转聘用等联农带农方式,形成农民直接受益、股份受益、综合受益等多形式的受益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参与全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活动。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引导各类融合主体抱团发展,形成集群效应。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之间开展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

专栏7:产业融合主体利益联结示范工程

根据各地农业发展实际,探索产业融合主体之间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在现代农业示范市县、重点县、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开展试点示范,逐步在全省扩大应用范围。

(一)合同制。以合同形式明确各方责任、义务,制定保障措施,履行法律程序,把企业、基地、职业经理人及农民联结成利益共同体。

(二)合作制。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由种植、养殖户组成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统一负责完成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同企业签订农畜产品购销合同——开展农产品营销整个过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股份制。农民以土地或资产入股,由企业统一经营管理,按股分红,农民以计酬的形式参与生产,企业与农民结成有机整体,提高双方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

(四)租赁制。企业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或厂房设备,由企业统一经营,企业给付租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

专栏8:农业品牌培育工程

到年,创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以上、四川优质品牌农产品(食品)个以上,大幅度提升“川字号”农产品(食品)市场美誉度和影响力。

4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方面

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强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建立和完善“省建平台、县建园区、乡(村)建服务站点”的三级农业电商经营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农业品牌融合发展。开展生鲜农产品直销、农业技术服务触网、休闲农业上网营销等电子商务试点,加强分级包装、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等产地市场建设,建立完善质量标准、市场信息、技术支撑等配套服务。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入驻各类电商平台。实施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深化农业电子*务系统建设,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等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提升宣传和*务服务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农业大数据示范建设。深化农业信息安全保障。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专栏9:“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

到年,全省建成3.7万个“益农信息社”,覆盖80%以上的行*村。到年,在种养生产环节熟化推广10-20套技术模式,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达到20%以上,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电商入驻率分别达到80%、50%以上,网络销售比重分别达到30%、10%以上。

5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方面

认真贯彻落实省*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以新一轮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为重要载体,采取*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股份合作等形式,建设一批基地生产水平高、种养结合紧密、景区化设施配套、产地初加工能力强、互联网+应用广、产品销售有品牌、社会服务完善、利益联结紧密、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支持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推动农业重点项目在园区落地实施,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策创新、投融资机制、双新双创等工作,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

专栏10: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工程

按照分层分级建设原则,到年,全省创建个综合产值5亿元至亿元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园区主导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70%以上,电商销售额占比超过30%。规模化种养基地基础设施完善,标准化、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高,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市场流通、冷链储运设施完备。良种良法良机配套,信息进村入户率高。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超过60%,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强。生产方式绿色环保,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覆盖,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园区农户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以上。

3

建设全国农村改革示范区

按照“把准改革方向,守住改革底线,保障农民权益,坚持*的领导”的原则,建设全国农村改革示范区。坚持农村改革主攻方向,复制推广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加快培育农村新动能,确保农村改革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推动全国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四川示范”。

在年,个县启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1/3以上的县启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并完成试点任务的基础上。

到年:现代农业建设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完善。以绿色生态位导向,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提高农业支持保护的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初步构建。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改革的村(组)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贫困村年度集体经济经营性累计收入达到人均6元以上(民族地区3元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更加完善。建设“四川省农村土地大数据中心”,基本形成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耕地规模经营率达到2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发展。持续开展示范创建,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达到2个、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达到0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多元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在全省基本建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骨干、农业科研院校参与、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带动农户占农户总数50%以上。

到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供给侧结构与制度基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快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步伐。

1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

制定《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统筹安排部署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重点清理核实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以及货币资产、债权债务,摸清集体家底,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依法明确集体资产归属,将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确权到不同层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并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行使所有权。科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建立健全成员登记备案制度。

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资产主要是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落实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的占有权和收益权,建立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制度。

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拓展试点。

依法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建立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制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制度,完善农村集体资产高效运营机制。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落实民主理财,实行财务公开,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足自身实际,采取合作与联合等方式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服务集体成员、发展农村服务业,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

2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后续完善工作方面

在年底颁证率超过90%的基础上,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办法》,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资料归档管理和数据入库,年底前基本完成以县为单位的数据汇交,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省市县互通互联。

开展校地合作,与西南交通大学共同建设“四川省农村土地大数据中心”,开展基于土地信息大数据的“互联网+农业”创新研究和应用。

省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系统基础上,加载和丰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信息平台内容,实现对土地流转、土肥信息、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灌溉、特色优势产业、农业区域发展规划等的空间化查询和管理。

3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并行方面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意见,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大胆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总结推广崇州市“农业共营制”、德阳市“小集中”、巴中市“土地信托”等成功经验,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加强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建设,依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建立以县级为中枢、乡级为平台、村为网点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土地流转监测体系,提供信息发布、*策咨询、合同鉴证、登记备案等服务,维护农村土地流转双方合法权益。

认真执行农业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规范(试行)》,扩大土地流转省级示范合同文本运用,推进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单个经营主体流转面积30亩及以上的定期上报制度,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实行上限控制、资格审查等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制度和土地流转复耕制度,降低流转双方风险,保障其合法权益。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4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

建立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机制,加大培训力度,严格认定管理,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认真贯彻省*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积极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退役军人兴办家庭农场,优化家庭农场发展环境。允许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支持家庭农场自愿联合组建农民合作社。深入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以示范典型引领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加大财*扶持力度,支持家庭农场改善生产条件和经营管理,提升家庭农场发展水平。优化完善扶持*策体系,赋予农民合作社申报和实施财*支农项目的主体地位,推动财*支农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开展股权量化改革,财*支农项目资金形成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按入社成员人数平均股权量化,参与农民合作社盈余分配。强化联合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自愿组建联合社,扩大合作领域,提升联合实力。强化典型示范,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开展动态监测,着力培育一批组织行为规范、助农增收明显、带动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示范社,引领带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加大财*资金扶持力度,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建设规模化基地、营销体系、实体化经营和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开展管理人才培训,组织农民合作社骨干管理人员、财会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愿奉献的管理人才,提升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5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

认真执行《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服务领域和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奖励补助等方式承担农业公益性服务项目,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意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以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搞好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提升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能力。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牵头兴办农业经营性服务主体,为小农户提供专业化、全程化、综合性社会化服务,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继续开展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和建立*府购买公共服务运行机制。

6建立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方面

推动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制种)大县奖励*策。优化农机购置补贴,加大对粮棉油糖、畜禽养殖和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扩大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对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利用等绿色增产机具敞开补贴。深入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策。

4

建设全国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

以市场为导向,以推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升级需求为目标,以产业基地为基础、创意农业为手段、农耕文化为灵魂,按照“以农为本、融合发展,创新创意、提升水平,丰富内涵、传承文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府引导、市场主体,利益链接、农民受益”的原则,优化发展*策,整合资源要素,夯实基础设施,加大公共服务,提升发展质量,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产业,实现休闲农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跨越。

到年,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业村0个、农业主题公园个,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性收入达到0亿元。

到年,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业村2个、农业主题公园个,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性收入达到2亿元。休闲农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形成布局优化、类型丰富、特色明显的良好发展格局,成为全国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1建设一批主题公园方面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省级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载体,实施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打造一批以花卉、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等为主题的农业主题公园,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

充分利用各地中药材资源、气候优势,打造田园养生基地,开发膳食疗养、阳光康养、运动康养、文化康养等消费需求。加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特色农产品展示厅、农耕文化展示厅、民俗手工艺品制作坊、休闲辅助设施、游客接待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强化创意理念与景观创意设计,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生态的有机融合,打造具有创新、创造、创意的农业创意景观和创意休闲产品。注重文化传承保护挖掘,植入产业文化、农耕文化元素,丰富农业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

2发展一批休闲农庄方面

按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围绕城市游客体验休闲采摘、农事体验、农耕文化、科普教育等为重点,依托花卉、水果等特色产业,培育产业特色鲜明、农耕文化浓郁、服务功能完善、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庄。

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休闲农庄建设。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休闲农业,成为休闲农庄的建设主体。鼓励支持返乡下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创办领办休闲农庄。

3打造一批专业村方面

提升一批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休闲农业专业村,着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动产业新村同步发展,农业旅游深度融合,新村变客栈,民房变客房。结合产业精准扶贫,实施“千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在生态条件良好的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把休闲农业培育成为贫困村增收脱贫的支柱产业。结合民俗民族文化传承,培育壮大地方特色民俗产业,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地域、民族特点的专业村。结合古村落改造和特色,强化地域特色,加强旧村落改造和传统村落保护,打造一批产业基础好、生态条件优,具有的特色休闲农业专业村。

4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

分级、分类开展休闲农业管理、经营、服务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支精于管理、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素质人才队伍。依托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省级休闲农庄,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人才培养基地。依托省内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以及采取与台湾等先进发达地区联合办学方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把休闲农业人才培养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积极探索培育休闲农业职业经理人。加大养生保健、讲解员、导购员等从业人员的培训,逐步推动持证上岗制度,有效提升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5构建休闲农业经营体系方面

培育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休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以休闲农家为基础,休闲农庄为主体,农业旅游公司为引领的新型休闲农业经营体系。开发生态农产品和休闲食品,推介品味农耕文化、乐享田园生活、体验休闲劳作、感知民俗风情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开展线上线下营销活动。创新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运用,引导经营主体开发一批专业农业休闲养生APP。加强乡村旅游、康体养生等文化宣传,引导新兴消费群体,做大做强产业知名度。开展优秀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进社区。举办四川美丽田园欢乐游、四川省乡村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6打造休闲农业品牌方面

按照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分层分级的思路,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地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知名品牌。创建一批发展水平高、示范引领作用大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推选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镇);推介一批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打造一批国家A级景区,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庄园。认定一批产业基础良好、农耕文化浓郁、功能设施完善的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省级示范休闲农庄。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品牌创建。

5

建设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

按照“确保粮食安全、巩固提升产能,面向市场需求、调优产品结构,培育经营主体、增强发展活力,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发展”的原则,通过为期5年的建设,规划建成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示范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打造提升一批优质粮油品牌,稳步提升我省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到年,全省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万亩,油菜生产保护区万亩;全省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面积达到万亩,青贮玉米面积达到万亩;粮油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粮油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

到年,全省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万亩、油菜生产保护区万亩;全省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面积达到1万亩,青贮玉米面积稳定在万亩;粮油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粮油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亿斤,油菜籽总产量稳定在万吨以上,全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亿斤以上。粮食优质品率提高至40%,力争打造出1-3个全省粮油公用区域品牌。

1加快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方面

立足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90个粮食生产主产县和46个产油大县为重点,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加强“两区”建设和管护工作,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种植面积,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两区”,稳步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

统筹推进“两区”划定。科学确定划定标准,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发展潜力、产销平衡等情况,明确县(市、区)目标任务,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立“两区”电子地图和数据库,形成全省“两区”布局“一张图”。

大力推进“两区”建设。综合统筹涉农*策项目资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保障、农机装备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创新等,加强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两区”范围内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集中连片打造粮食生产旱涝保收的稳产区、先进技术的应用区、创新机制的先行区、高效模式的示范区。

切实强化“两区”管护。根据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田水利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依法保护“两区”,落实管护责任,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两区”监测监管体系,强化监督考核,建立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重点区域示意图

重点区域:崇州市、邛崃市、彭州市、金堂县、双流区、郫都区、大邑县、新都区、都江堰市、荣县、富顺县、沿滩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纳溪区、江阳区、中江县、绵竹市、广汉市、什邡市、旌阳区、威远县、资中县、东兴区、隆昌市、井研县、犍为县、三台县、安州区、盐亭县、游仙区、梓潼县、江油市、安居区、射洪县、蓬溪县、大英县、剑阁县、苍溪县、旺苍县、仪陇县、西充县、阆中市、蓬安县、嘉陵区、南部县、营山县、高坪区、宜宾县、高县、江安县、长宁县、翠屏区、兴文县、南溪区、岳池县、邻水县、武胜县、广安区、通川区、达川区、大竹县、宣汉县、渠县、万源市、开江县、仁寿县、东坡区、彭山区、简阳市、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汉源县、会理县、会东县、西昌市、冕宁县、盐源县、昭觉县、布拖县、德昌县、越西县

2加快实施口粮优质化工程方面

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口粮优质化工程,着力优化水稻、小麦口粮作物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推广标准化、保优栽培技术,培育知名品牌,拓展销售渠道,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要。

着力优化区域布局

水稻:

川西平原、川中浅丘稻区围绕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

川南稻区发挥温光资源优势,发展优质中稻+再生稻;

川东北稻区利用富硒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富硒稻;

川西南山地稻区扩大粳稻面积,发展国标一级优质稻。

小麦:

川西平原、盆地丘陵优质中筋麦区,

大力发展用于加工馒头、面条的中筋或中强筋小麦,攀西优质弱筋麦区,适当发展优质弱筋小麦。

着力推进绿色生产

加快优质品种选育和推广,以节肥、节药、节水为重点,实施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突出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技术集成,大力发展稻鱼等稻田综合种养、稻菜等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提升稻米产品品质。

着力促进产销衔接

加强稻米、小麦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基地+加工企业”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开发模式,加强产销衔接,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开展优质稻、优质米评选品鉴、“互联网+”等活动宣传和推销四川优质稻品种和优质米产品,做大做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打造和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树立“川粮”消费信心。

水稻重点区域示意图

水稻重点区域:双流区、新都区、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新津县、旌阳区、绵竹市、什邡市、广汉市、东坡区、游仙区、安州区、江油市、中江县、东兴区、资中县、雁江区、乐至县、安岳县、简阳市、仁寿县、三台县、安居区、南部县、营山县、仪陇县、西充县、阆中市、巴州区、恩阳区、平昌县、达川区、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邻水县、荣县、富顺县、纳溪区、泸县、合江县、隆昌市、翠屏区、宜宾县、江安县、长宁县、犍为县、岳池县、广安区、武胜县、叙永县、剑阁县、苍溪县、通江县、南江县、西昌市、冕宁县。

小麦重点区域示意图

小麦重点区域:双流区、崇州市、大邑县、都江堰市、绵竹市、旌阳区、广汉市、东坡区、彭山区、江油市、金堂县、中江县、仁寿县、盐亭县、梓潼县、三台县、资中县、乐至县、安岳县、简阳市、南部县、蓬安县、仪陇县、西充县、阆中市、蓬溪县、射洪县、巴州区、通江县、平昌县、南江县、苍溪县、剑阁县、旺苍县、青川县、宣汉县、渠县、达川区、大竹县、开江县、泸县、富顺县、岳池县、武胜县、广安区、会理县、西昌市、会东县、德昌县、甘洛县。

3加快实施加工用粮专用化工程方面

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延长产业链为重点,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带,推进加工用粮生产与加工转化衔接,提升产业化水平。

玉米:

巩固并加强盆地丘陵区玉米主产区的优势地位,积极发展优质高产籽粒玉米;充分发挥盆周山区的光温优势,根据草食性牲畜快速发展需要,适度调减普通籽粒玉米,种养结合、以养带种,因地制宜发展青贮饲用玉米和甜糯玉米,示范推广饲草玉米等新型饲用作物,为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饲草支持。

马铃薯:

坚持“四抓四带”工作思路,即抓良繁带基地、抓协会带营销、抓企业带加工、抓凉山带全省,保持马铃薯面积稳定,着力提高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和单产水平,突出马铃薯春、秋、冬作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脱毒种薯,推动马铃薯主食化,加大马铃薯适宜品种和主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川西南山地优势区重点发展淀粉加工专用马铃薯,盆周山区优势区重点发展兼用型马铃薯和种薯生产,平丘优势区重点发展菜用型马铃薯。

高粱:

围绕市场需求,突出优势区域,以川南(东)酿酒专用高粱产业带为重点,保持高粱种植面积总体稳定,推广酿酒专用高粱新品种和配套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栽培技术,为“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提供原料支持。

油菜:

在川西平原“双低”油菜区、川中丘陵“双低”油菜区、川东北“双低”油菜区,大力发展冬油菜,推广双低油菜品种,改善菜籽油品质,提高油料种植机械化水平,增加市场供给,提高食用油自给率。扶持壮大一批实力强、规模大、档次高、有品牌的油脂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食用油拳头产品。

玉米重点区域示意图

玉米重点区域:简阳市、中江县、仁寿县、雁江区、资中县、三台县、南部县、安岳县、剑阁县、乐至县、射洪县、安居区、巴州区、仪陇县、大竹县、达川区、邻水县、盐亭县、西充县、宣汉县、平昌县、阆中市、蓬溪县、金堂县、嘉陵区、荣县、威远县、东兴区、大英县、渠县、蓬安县、营山县、岳池县、广安区、通江县、古蔺县、南江县、平武县、叙永县、万源市、苍溪县、青川县、筠连县、朝天区、汉源县、马边县、屏山县、合江县、珙县、旺苍县

马铃薯重点区域示意图

马铃薯重点区域:盐源县、昭觉县、喜德县、布拖县、越西县、汉源县、峨边县、美姑县、宣汉县、万源市、叙永县、南江县、通江县、筠连县、珙县、合江县、兴文县、北川县、平武县、朝天区、旺苍县、渠县、达川区、大竹县、武胜县、岳池县、邻水县、开江县、雁江区、广安区、中江县、简阳市、平昌县、安岳县、南部县、仁寿县、彭州市、高坪区、宜宾县、营山县、金堂县、蓬溪县、泸县、通川区、安居区、资中县、威远县、乐至县、彭山区、荣县

高粱重点区域示意图

高粱重点区域:龙马潭区、江阳区、泸县、合江县、纳溪区、古蔺县、叙永县、江安县、长宁县、宜宾县、高县、翠屏区、南溪区、宣汉县、大竹县、渠县、富顺县、沿滩区

油菜重点区域示意图

油菜重点区域:金堂县、邛崃市、崇州市、简阳市、中江县、广汉市、旌阳区、罗江县、三台县、梓潼县、江油市、安州区、盐亭县、资中县、东兴区、蓬溪县、安居区、射洪县、大英县、剑阁县、苍溪县、仪陇县、营山县、阆中市、西充县、蓬安县、嘉陵区、宜宾县、广安区、邻水县、岳池县、武胜县、达川区、宣汉县、渠县、大竹县、开江县、东坡区、仁寿县、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平昌县、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

4加快实施名品杂粮品牌化工程方面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青稞和荞麦为重点,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提高加工转化水平上下功夫,使杂粮朝着产品优质化、生产基地化、开发产业化、栽培标准化、加工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提高名品杂粮科技研发水平。组织协调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凉山州农科所、甘孜州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建设名品杂粮科技开发新平台,加强青稞、荞麦等杂粮种质资源改良、育种方法、栽培管理、产品加工等基础性、公益性、综合性研究,积极构建“院、校、地”科技合作平台,为名品杂粮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

加强名品杂粮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建立规模化名品杂粮生产基地,加强良种与良法配套,集成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实行良种统供、技术统训、物资统配、病虫统防、生产统管,提高科技普及率和到位率,不断提升名品杂粮生产能力。

加大名品杂粮产品开发力度。针对杂粮适口性较差、家庭直接消费不方便、消费量有限等特点,着力在加工利用上下功夫,积极开发营养型健康食品、功能型食疗保健品、杂粮绿色食品,树立品牌,开拓市场,实现杂粮消费加工化、方便化、大众化、主食化,使杂粮上档次,大量进入平常百姓家,充分发挥其营养性、医疗保健性、安全卫生性三个独特优势,通过品牌产品带动杂粮消费。

青稞重点布局区域示意图

青稞重点布局区域:甘孜县、阿坝县、德格县、木里县、炉霍县、白玉县、理塘县、康定市、稻城县、新龙县

荞麦重点布局区域示意图

荞麦重点布局区域:美姑县、喜德县、越西县、盐源县、昭觉县、金阳县、会东县、冕宁县、布拖县、普格县

5加快建设“两主体、四中心”综合体方面

充分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引导农民群众采取租赁、转包、托管等方式流转经营权,鼓励探索合作社、股份制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广成都市“两主体、四中心”(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主体,育秧中心、烘储中心、加工中心、实训中心)综合配套服务模式,突出产前、产中、产后社会服务载体建设,重点加强机插秧、病虫统防统治、加工收储等全程社会化服务,抓紧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重点区域示意图

重点区域:东坡区、广汉市、崇州市、江油市、绵竹市、彭州市、邛崃市、安州区、仁寿县、中江县、三台县、安岳县、简阳市、达川区、大竹县、渠县、岳池县、资中县、南部县、泸县、仪陇县、雁江区、宜宾县、广安区、富顺县、邻水县、射洪县、安居区、荣县、营山县、阆中市、西充县、武胜县、蓬溪县、东兴区、乐至县、嘉陵区、蓬安县、金堂县、威远县、盐亭县、开江县、大英县、隆昌市、江安县、宣汉县、巴州区、恩阳区、平昌县、合江县、剑阁县、苍溪县、通江县、南江县、万源市、叙永县、古蔺县、西昌市、会理县、会东县。

6

建设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

到年,全省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面积万亩,培育打造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蚕桑、蜜蜂、水产业7大优势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亿元,实现生产布局合理、总量满足需求、产品结构优化、供给质量提高、品牌效应彰显、效益显著提升的良好格局,加快推动四川向农业强省跨越。到年,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进一步发展、巩固、提升,特色农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水果产业。年全省水果总面积万亩,到年,全省水果总面积达到万亩,总产量万吨,综合产值亿元。优势区生产能力达到全省水果产能的70%以上,果品优质率达到80%以上,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40%以上,加工率达到10%以上。全省水果面积、产量在全国排位实现保7争6,其中晚熟柑桔、红心猕猴桃、柠檬、晚熟芒果、晚熟荔枝龙眼“五大优势产业”面积、产量、产值和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前列。到年,全省水果总面积达到1万亩,总产量1万吨,综合产值1亿元。优势区生产能力达到全省水果产能的75%以上,果品优质率达到85%以上,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45%以上,加工率达到10%以上。全省水果面积、产量在全国排位争取进入前6位,其中晚熟柑桔、红心猕猴桃、柠檬、晚熟芒果、晚熟荔枝龙眼“五大优势产业”争取做到全国第一。

专栏11:五大水果优势产业带建设

(一)晚熟柑橘产业带。以蒲江县、金堂县、丹棱县、东坡区、青神县、仁寿县、沿滩区、井研县、富顺县、荣县、资中县、高坪区、蓬安县、西充县、南部县、船山区、射洪县、翠屏区、江安县、武胜县、邻水县、渠县为重点,建设万亩晚熟柑桔产业带。

(二)柠檬产业带。以安岳县、内江市中区、东兴区、隆昌县、威远县、嘉陵区为重点,建设万亩柠檬产业带。

(三)红心猕猴桃产业带。以都江堰市、彭州市、蒲江县、邛崃市、雨城区、绵竹市、江油市、北川县、昭化区、苍溪县为重点,建设万亩红心猕猴桃产业带。

(四)攀西晚熟芒果产业带。以仁和区、盐边县、米易县、会理县、会东县、德昌县为重点,建设万亩攀西晚熟芒果产业带。

(五)川南晚熟荔枝、龙眼产业带:以江阳区、龙马潭区、合江县、泸县、宜宾县为重点,建设万亩晚熟荔枝龙眼产业带。

(六)其它特色产业带

长江沿岸河谷优质柑桔生产区:以翠屏区、宜宾县、江安县、沿滩区、富顺县、泸县、合江县、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营山县、南部县、蓬安县、西充县、船山区、大英县、射洪县、邻水县、武胜县、岳池县、广安区、渠县、达川区为重点,建设优质鲜食和加工柑桔生产区。

金沙江、赤水河干热河谷优质鲜食柑桔生产区:以雷波县、古蔺县、叙永县、宁南县为重点,建设优质鲜食柑桔生产区。

优质葡萄生产区:以彭山区、双流县、华蓥市、西昌市、龙泉驿区、仁和区、茂县、理县、小金县、九寨沟县、金川县、得荣县、丹巴县为重点,建设优质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生产区。

优质甜樱桃生产区:以汶川县、茂县、九寨沟县、越西县、汉源县、理县、泸定县为重点,建设高海拔民族地区优质甜樱桃生产基地。

优质枇杷生产区:以米易县、盐边县、仁寿县、龙泉驿区、双流区、石棉县、茂县为重点,建设早、中、晚熟配套的优质枇杷生产基地。

优质石榴生产区:以会理县、西昌市、德昌县、仁和区为重点,建设优质石榴生产区。

优质桃生产区:以龙泉驿区、双流区、简阳市、仁寿县、西充县、达川区为重点,建设优质桃生产区。

优质梨生产区:以绵竹市、罗江县、苍溪县、汉源县、华蓥市、金川县为重点,建设优质梨生产区。

优质苹果生产区:以盐源县、越西县、小金县、茂县为重点,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区。

茶产业。年全省特色茶叶优势区面积万亩,到年,全省茶叶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产量32万吨,毛茶产值亿元,综合产值亿元。建成安全高效茶园万亩,标准化机采基地万亩。实现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三位。到年,全省茶叶面积万亩,产量35万吨,毛茶产值亿元,综合产值1亿元以上,把四川建成全国茶产业强省。

专栏12:茶产业“两带两区”建设

充分利用我省川西南早茶优势、川东北富硒茶特色,科学规划茶叶种植集中区,按照标准茶园建设规范,集中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机械化、统防统治的茶叶生产示范区。

(一)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以名山区、雨城区、宝兴县、芦山县、荥经县、蒲江县、都江堰市、邛崃市、洪雅县、夹江县、峨眉山市、犍为县、沐川县、马边县、屏山县、高县、筠连县、翠屏区、珙县、宜宾县、纳溪区、古蔺县和荣县为重点,建成万亩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

(二)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以万源市、宣汉县、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旺苍县、青川县、平武县和北川县为重点,建成万亩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

(三)茉莉花茶集中发展区。以犍为县为重点建设10万亩优质茉莉花基地,建设川中茉莉花茶集中发展区。

(四)川红工夫红茶集中发展区。以高县、筠连县、珙县、宜宾县、翠屏区为重点,建设宜宾工夫红茶集中发展区。

蔬菜(含食用菌)产业。年全省蔬菜生产面积0万亩,到年,全省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0万亩左右(其中,建成特色蔬菜优势区1万亩,蔬菜出口备案基地20万亩),产量万吨以上,食用菌产量万吨以上,蔬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0亿元,其中泡菜产值亿元,蔬菜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0%,加工率达到25%以上。到年,全省蔬菜、食用菌面积、产量稳定,蔬菜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5%,加工率达到30%以上,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亿元。

专栏13:蔬菜产业“三区一带”建设

(一)攀西冬春喜温蔬菜生产区。包括米易县、盐边县、攀枝花市仁和区、汉源县、西昌市、德昌县、会东县,重点生产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喜温蔬菜及蒜薹、洋葱等。

(二)川南早春蔬菜生产区。包括宜宾市南溪区、江安县、宜宾县、宜宾市翠屏区、珙县、夹江县、峨眉山市(坝区)、乐山市五通桥区、乐山市市中区、犍为县、威远县、内江市东兴区、内江市市中区、资中县、隆昌县、泸州市江阳区、泸州市纳溪区、合江县、泸县、泸州市龙马潭区、荣县、自贡市大安区、自贡市贡井区、自贡市沿滩区、富顺县,发展“春提前”、“秋延后”设施蔬菜栽培,生产茄果类、瓜类等蔬菜。

(三)盆地外销加工蔬菜生产区。包括彭州市、成都市郫都区、金堂县、成都市新都区、新津县、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眉山市东坡区、仁寿县、眉山市彭山区、广汉市、什邡县、德阳市旌阳区、中江县、罗江县、江油市、绵阳市涪城区、绵阳市游仙区、安县、三台县、简阳市、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安岳县、遂宁市船山区、遂宁市安居区、射洪县、蓬溪县、大英县、阆中市、南充市高坪区、西充县、南充市顺庆区、南充市嘉陵区、营山县、蓬安县、广安市广安区、广安市前锋区、邻水县、岳池县、武胜县、开江县、渠县、雅安市雨城区、巴中市恩阳区,生产莴笋、结球甘蓝、花椰菜、芹菜、芥菜、大白菜等喜凉蔬菜。

(四)盆周山区高山蔬菜产业带。包括广元市利州区、广元市朝天区、广元市昭化区、剑阁县、大竹县、达州市达川区、宣汉县、达州市通川区、巴中市巴州区、峨眉山市(山区)、叙永县、古蔺县、汶川县、理县、茂县、阿坝县、泸定县、松潘县、昭觉县、马尔康县、红原县、九寨沟县、黑水县、康定县、美姑县、盐源县、越西县。低海拔区域生产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高海拔区域发展大白菜、萝卜、芹菜、蒜苗、豌豆尖、红油菜等喜凉蔬菜品种。

食用菌产业重点发展4个产区/p>

一是工厂化栽培产区。以成都平原及周边为主,开展杏鲍菇、金针菇、双孢蘑菇等工厂化栽培。

二是袋料栽培产区。以金堂、什邡、中江、宣汉等为主。重点生产毛木耳、金针菇、平菇、姬菇、羊肚菌等。

三是传统名特优菌类产区。以通江、青川、宣汉等地为主,发展银耳、黑木耳、香菇等。

四是珍稀菌类产区。以西昌、雅江、乡城、金川、小金、康定、松潘等地为主,有计划地发展羊肚菌,开采松茸、鸡枞菌、冬虫夏草等野生珍稀菌类。

中药材产业。年全省特色中药材优势区面积万亩,到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万亩(农业部分),道地和优势特色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占全省的70%。到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万亩(农业部分)。实现基地原料总产值亿元以上,综合产值亿元,力争将四川打造全国最大的道地中药材优势区。

专栏14:中药材“五大区域”建设

(一)成都平原区。包括彭州、都江堰、崇州、邛崃、大邑、什邡、绵竹、江油、安县、彭山、夹江等县(市、区)。主要种植川芎、郁金、附子、泽泻、石斛、重楼等。

(二)川中丘陵区。包括金堂、中江、三台、阆中、南部、仪陇、大英、船山区、安居区、射洪、蓬溪、犍为、沐川、翠屏区、南溪、犍为、巴州区、恩阳区等县(市、区)。主要种植川明参、麦冬、丹参、白芷、白芍、桔梗、干姜、姜黄、栀子、半夏、金银花、葛根、皂角、盾叶薯蓣、砂仁、白芨等。

(三)盆周山区。包括古蔺、合江、叙永、北川、平武、峨眉山、沐川、金口河、峨边、洪雅、宝兴、荥经、青川、苍溪、旺苍、南江、通江、平昌、达川、万源、宣汉等县(市、区)。主要种植黄连、金银花、川明参、赶黄草、黄连、黄精、何首乌、川牛膝、重楼、白芨、石斛、天麻、云木香、柴胡、银耳、乌梅、虎杖、魔芋等。

(四)川西南山地区。包括米易、布拖、盐源、普格、汉源、石棉等县。主要种植当归、附子、川续断、茯苓、重楼等。

(五)川西北高原区(包括高原藏区)。包括泸定、雅江、理塘、康定、九寨沟、茂县、松潘、阿坝、若尔盖、金川、小金、黑水、汶川、九龙等县。主要种植川贝母、冬虫夏草、秦艽、羌活、大黄、*参、当归、黄芪、川天麻、猪苓等。

蜜蜂产业。年全省存栏蜜蜂万群,生产蜂蜜5万吨,生产蜂王浆吨,生产蜂花粉吨。其中优质成熟蜂蜜比重达到30%以上,为油菜、大棚草莓、猕猴桃、大樱桃等农作物授粉的比重达到30%以上。全省养蜂直接产值22亿元,其中养蜂农户收入10亿元以上,蜜蜂为农作物和其他植物传花授粉带来的生态价值约1亿元以上,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养蜂大省的地位。到年全省蜂群发展到万群,蜂蜜、蜂王浆和蜂花粉产量分别达到6万吨、吨和吨,其中优质成熟蜂蜜比重达到50%以上,为油菜、大棚草莓、猕猴桃、大樱桃等农作物授粉的比重达到50%以上。到年全省蜂群发展到万群,蜂蜜、蜂王浆和蜂花粉产量分别达到6.5万吨、吨和吨,其中成熟蜂蜜比重达到60%以上,为油菜、大棚草莓、猕猴桃、大樱桃等农作物授粉的比重达到70%以上。

蚕桑产业。年全省桑园面积万亩,其中果叶兼用桑园13万亩,蚕种生产能力万张,蚕茧产量7.8万吨,生产桑果13万吨,综合产值70亿元。到年,全省桑园面积万亩,其中果叶兼用桑园18万亩,蚕种生产能力万张,蚕茧产量8万吨,生产桑果18万吨,综合产值80亿元。到年,全省桑园面积万亩,其中果叶兼用桑园20万亩,蚕种生产能力万张,蚕茧产量8.5万吨,生产桑果20万吨,综合产值亿元。

专栏15:蚕桑“四个产业带”建设

(一)攀西蚕桑产业带。包括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普格县、冕宁县、西昌市、盐边县、米易县。

(二)川中北蚕桑产业带。包括绵阳市涪城区、绵阳市游仙区、三台县、南部县、西充县、南充市嘉陵区、仪陇县、阆中市、乐至县、安岳县、射洪县、中江县、达州市达川区、大竹县、广元市朝天区、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蓬安县、武胜县、渠县。

(三)川南蚕桑产业带。包括高县、珙县、兴文县、宜宾县、筠连县、内江市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荣县、富顺县、井研县、丹棱县、青神县、古蔺县。

(四)川北柞蚕产业带。包括巴中市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广元市朝天区、青川县、广元市利州区、宣汉县、万源市。

水产业。年全省建设优质特色商品鱼供给基地2万亩,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0个,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基地10万亩。到年,建设特色商品鱼优势区6万亩,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个,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核心基地30万亩;到年,建设特色商品鱼优势区10万亩。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家。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核心基地50万亩,全省稻田养鱼面积达到万亩,综合产值达到亿元,居全国第一。

1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方面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柑桔产业实施“双晚”战略;茶产业要坚持以名优绿茶为主,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的大宗绿茶、工夫红茶、茉莉花茶和黑茶;蔬菜产业重点发展攀西地区冬春喜温蔬菜,川南“春提前”、“秋延后”蔬菜,盆周山区高山蔬菜。中药材重点发展道地和优势特色品种,强化仿野生和绿色栽培,提升川药产业品质化水平。蚕桑产业大力发展攀西蚕区、川南蚕区、川中北蚕区优质蚕茧,建设优质高效标准化桑园万亩,建设标准化规模养蚕大棚0个,重点围绕优良桑蚕品种应用、优质蚕茧生产技术普及、机械化智能化养蚕机具推广等,形成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建成全国优质蚕茧基地;积极发展攀西地区优质桑果,建成优质高效标准化果叶兼用桑园15万亩,围绕桑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桑果果品绿色安全、桑果冷藏与加工等重点工作,建设全国最大、质量最优的桑果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加强品种资源开发利用和新品种培育。提高产品品质,按照优势区域布局、良种良法配套的原则,着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品品质。

2大力推进良繁基地建设方面

加快建设与基地发展规模相适应的良种繁育基地,配备推广先进高效的繁育设施设备,建设一批集约化、工厂化良繁中心,建立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良繁体系。在全省建设70个优势区域菜果茶药良种繁育基地,其中水果16个,茶叶3个,蔬菜38个,食用菌5个,中药材8个。建设家蚕品种选育基地5个,桑树品种选育基地2个,10个蚕种场,10个标准化原蚕饲育基地,5个桑树良繁基地。到年,建成部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4个,地方猪选育核心场2个,部省级肉牛核心育种场1个,肉羊核心育种场2个,家禽核心育种场2个,兔核心育种场3个。建立蜜蜂育种场1个、西蜂繁育场10个、中蜂繁育场10个、中蜂保种场10个和中蜂资源保护区5个,建设一批优质特色水产品种原良种场。

3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方面

完善基地田网、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设施,提升基地生产能力、排灌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提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物质装备水平,推进产业基地规范化建设。对有基础、有潜力的优势特色产业要推动基地规模快速扩张,对已建成、初步形成规模的产业基地,要在提质增效上下工夫。

4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方面

引进示范推广一批国内外领先的优新品种,集成组装推广一批重大技术,普及推广集中繁育、统防统治、肥水一体、测土配方施肥、商品化处理等提质增效技术,大规模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促进种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5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方面

鼓励、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农业企业共建联建优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和共享机制。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龙头作用,在良种统育统供、统防统治、生产资料统购统用、品牌化销售以及机械化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推进特色产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

6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方面

按照省*府办公厅出台的促进农业对外合作实施意见要求,加快建设高标准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年底,推动建立10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20万亩以上;到年,推动建立15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万亩以上;到年,推动建立18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万亩以上。着力推进四川蔬菜直供港澳试点工作,并向港澳地区以外的国际市场拓展;力争年底,全省蔬菜出口备案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年达到20万亩,年达到22万亩。

7

建设国家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

按照“优化布局、绿色发展,转变方式、提质增效,龙头带动、产业融合,消费引领、*策支持”的原则,建设国家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养殖模式创新和科技水平提升为引领,以提高现代养猪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以保障城乡居民对肉食品消费需求为目标,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加快推动我省养猪产业从分散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到年,年出栏生猪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生猪出栏率达到%,规模养殖场一头母猪年提供上市商品猪数达到20头,人均饲养量达到头/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到年,年出栏生猪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5%。生猪出栏率、规模养殖场一头母猪年提供上市商品猪数、人均饲养量分别达到%、22头、1头/人,产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种养循环协调发展。

1生猪生产基地县建设工程方面

优化生猪生产布局,在生猪年出栏35万头以上的85个生猪生产大县开展生猪基地县建设项目,着力实施标准化提升、现代种业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经营提升四大工程。

专栏16:生猪生产基地县建设(85个)

(一)生猪生产基地县名单。邛崃市、大邑县、简阳市、崇州市、金堂县、蒲江县、新津县、荣县、富顺县、泸县、合江县、叙永县、中江县、绵竹市、三台县、昭化区、旺苍县、苍溪县、剑阁县、蓬溪县、船山区、安居区、射洪县、大英县、东兴区、威远县、资中县、犍为县、井研县、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营山县、南部县、仪陇县、蓬安县、西充县、东坡区、仁寿县、宜宾县、江安县、长宁县、兴文县、广安区、岳池县、邻水县、武胜县、达川区、宣汉县、大竹县、渠县、巴州区、通江县、平昌县、南江县、安岳县、雁江区、乐至县、会理县、会东县、西昌市(以上61个县为年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彭州市、双流县、恩阳区、古蔺县、旌阳区、都江堰市、万源市、隆昌县、盐亭县、江油市、翠屏区、珙县、什邡市、高县、通川区、名山区、广汉市、南溪区、罗江县、筠连县、开江县、华蓥市、彭山县、内江市市中区。

(二)现有支持*策国家项目。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种养循环一体化项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国家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畜禽良种项目。省级支持项目有:现代农业发展工程项目,包括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和生猪现代种业建设项目。

(三)新增项目。省级财*参照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策,新增省级生猪大县奖励项目,对未享受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策的基地县每县每年奖励万元。年全省奖励24个县,需省级财*投入4万元,5年总计投入2.4亿元。

2生猪种业提升工程方面

提升生猪育种技术创新能力。开展猪种质资源评价,创新研发性能测定、分子育种、大数据运用、遗传评估等育种新技术;提升生猪育种及新品种培育能力。推动外种猪、地方品种猪省级核心育种场建设,完善性能测定与种猪遗传评估制度,普及常规育种、分子育种和基因组育种等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种猪生产性能;提升生猪遗传改良能力。依托现有生猪遗传改良体系及精液配送网络,推进30头以上公猪站标准化建设,提高优秀公猪利用率,加快生猪遗传改良进程;提升商品仔猪供给能力。推进商品仔猪专业化生产,大力发展规模化制种场,提高母猪年生产能力,降低生猪生产成本。

专栏17:生猪种业提升工程

(一)现有支持*策。四川生猪现代种业建设项目,建设省级性能测定中心、分子育种中心、种猪遗传评估中心、遗传资源保护中心、种公猪站。已投入3万元,开始省级财*每年投入万元运行费。

(二)新增项目。总计需省级财*新增生猪种业提升工作项目资金41.55亿元。其中:

1.提升生猪育种及新品种培育能力。建设20家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省级财*资金投入万元/场,合计财*投入0万元。

2.提升生猪遗传改良能力。全省建设个30头以上规模公猪站,优秀公猪年使用量0头以上。优秀种公猪补贴0元/头*年,每年投入1万元,5年累计投入7万元。

3.提升商品仔猪供给能力。新改扩建存栏母猪头以上的商品仔猪供种场0个,每场补助万元,合计财*投入40亿元。

3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工程方面

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废污无害化、粪便资源化、监管常态化”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活动。支持年出栏生猪头以上的养殖场新(改扩)建全环控、低耗能、环保型的高标准圈舍,配套自动水帘、自动料线、自动供水、自动温控与通风、疫病防控、粪污处理利用相关管网池等设施,配置常用牧业机具,全面提升生猪生产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

专栏18: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工程

(一)现有支持*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

(二)新增项目。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全省每年新(改扩)建年出栏生猪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0个,省级财*补助50万元/场。每年合计投入10亿元,5年总计投入50亿元。

4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方面

生猪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现代种植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消纳能力和种植业对沼液、有机肥的需求相匹配,调整优化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合理配置养殖规模。坚持粪污就近处理就地循环利用和集中处理异地利用相结合,推广经济实用粪污处理模式,推广养殖废弃物PPP等运行机制。支持年出栏生猪头以上的养殖场配置节水养殖设施设备,改造漏缝地板、刮粪板、自动清粪等粪便清理收集设施设备,建设粪便厌氧发酵池、沼液收集池、好氧处理池、粪肥田间贮存池、沼液田间输送管网等设施,支持有机肥生产和有机肥、沼液使用。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建立示范基地。

专栏19: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

(一)现有支持*策。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种养循环一体化项目。

(二)新增项目。每年选择10个县开展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省级财*每县投入万元。每年投入1亿元,5年总计投入5亿。

5产业化经营提升工程方面

在标准化提升、现代种业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安排实施上,要支持带动能力强、带动效果明显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生猪寄养托管等利益兜底的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养殖农户参与的发展机制模式,由企业统一供种、供料、防疫、生产管理、屠宰加工、营销品牌,推动生猪全产业链联动协调发展,降低养殖成本,提升产业综合效益,稳定生产、稳定增收,保障产品质量。做强温氏、巨星、新希望、特驱、特骑力士、天兆、正大、正邦等企业生猪品牌,培育壮大川藏黑猪、天府肉猪、内江猪、成华猪、雅南猪、丫杈猪、青峪猪、藏猪等四川特色优质生猪品种品牌。

8

建设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按照“市场主导、*府引导,以农为本、强化增值,科技支撑、提升品质,集聚发展、打造品牌,利益共享、促进增收”的原则,建设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为引领,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中高端消费需求为目标,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培育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加快推动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到年,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6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

到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万亿元,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6:1。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争取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争取进入全国前5位,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1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方面

围绕国家层面确定的“三区一园”(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层面确定的21个现代农业示范市县,59个现代农业重点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以及分层分级建设的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园,重点建设发展特色水果、蔬菜、食用菌、红薯、马铃薯、畜产品、水产品等清洗整理、筛选分级、储藏保鲜、质量检测、包装贴牌、冷链物流等初加工设施设备。针对粮食、油料、茶叶、中药材、蚕桑、等优势农产品,重点建设发展烘干炒制类初加工生产线和设施设备。大力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快补齐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发展短板。通过实施中央财*支持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市县、重点县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工程等项目,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新建、扩建、改造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加快提升初加工容量能力、加快推广初加工适用技术,将采收后的农产品首先入库“预冷”,减少产后损失,实现错峰销售,提高销售价格,延伸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链条,让农民在加工业前端获得第一次增值收益。

专栏20: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布局

(一)蔬菜。成都经济区:成都、眉山;川南经济区:宜宾、内江、泸州。

(二)食用菌。成都经济区:成都、德阳、遂宁;川东北经济区:广元、广安、巴中;川西北经济区:甘孜州、阿坝州;攀西经济区:凉山州。

(三)水果。成都经济区:成都、资阳、眉山,遂宁;川南经济区:乐山、泸州;川东北经济区:广元、南充、广安;攀西经济区:凉山州、攀枝花。

(四)薯类。成都、绵阳、资阳、内江、南充、达州、巴中、凉山州。

(五)中药材。绵阳、乐山、巴中、德阳、成都、雅安、遂宁、广元、甘孜州。

2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

一是重点发展粮油主食加工。在全省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运用市场机制和*策导向,促进粮油加工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集中,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粮油食品加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米、加工型专用稻米等主食加工。积极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以马铃薯和红薯加工为重点,发展薯类淀粉、马铃薯主食系列产品。在川西平原、盆地丘陵等适宜优势区适当发展加工馒头、面条等小麦加工。大力推广油菜籽脱皮、冷榨、浸出制油等加工工艺,提高加工出油率和质量,大力发展“双低”菜籽食用油、调和油产品。依托地方特色美食美味、“老字号”土特产品,加快创新食用方式,积极发展“中央厨房”等。

专栏21:粮油加工业布局

(一)稻谷小麦玉米加工。成都、德阳、绵阳、广元、资阳。

(二)油菜籽加工。成都、德阳、绵阳、南充、达州、巴中。

(三)薯类加工。成都、绵阳、资阳、内江、南充、达州、巴中、凉山州。

二是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进一步调整生产结构,在生猪年出栏35万头以上的85个生猪生产大县稳步发展猪肉产品,重点开发牛羊肉、禽肉制品。优化肉类食品结构,提高冷鲜肉比重,鲜肉制品向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营养化、易存储、食用方便方向发展。推广现代化屠宰生产线以及肉品分级设备、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及肉品质量可追溯专用技术等。充分利用甘孜、阿坝等地区丰富的牦牛资源,发展牦牛肉综合利用加工制品。延伸发展四川腊肉、香肠制品等。重点发展纯牛奶、花色奶、含乳饮料、牦牛乳及牦牛婴幼儿配方乳粉。液体奶重点发展灭菌奶、杀菌奶、酸奶、乳酸菌饮料和其他乳饮料,加强巴氏杀菌乳、酸乳等液态乳制品的生产。积极发展牦牛乳配方乳粉、牦牛乳粉、牦牛乳清粉、牦牛奶油、牦牛奶酪等高品质、高附加值、市场需求潜力大的特色乳制品。

专栏22:畜产品加工业布局

(一)肉蛋类加工。成都经济区:成都、遂宁、资阳、绵阳;川南经济区:乐山、自贡、宜宾;川东北经济区:南充、广安;川西北经济区:甘孜州、阿坝州。

(二)乳制品加工。成都经济区:成都、眉山;川东北经济区:南充、遂宁、广安、达州;川北经济区:德阳、绵阳、广元;攀西经济区:西昌、攀枝花;川西北经济区:甘孜州、阿坝州。

三是加快发展白酒饮料加工。按照国家“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扶优限劣,降耗节粮”的产业发展方向,紧紧围绕省委、省*府“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骨干企业,规范中小微企业,打造一批一流水准的生态酿酒工业园区,提高产业发展集聚度。在继续做好优质原酒的基础上,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巩固浓香型白酒在全国的领军地位,适度开发高端产品,重点打造中端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加快白酒新产品的开发,丰富我省白酒种类。以川南、川东等酿酒专用高粱产业带为依托,通过原料专用品种及配套技术创新,巩固提升川酒加工优势。鼓励发展柑橘、柠檬、芒果、石榴、猕猴桃等热带、亚热带水果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及复合果汁饮料,鼓励开发多风味的果冻、果酱、果酒等产品。

专栏23:白酒饮料加工业布局

(一)白酒制造业。核心区域:宜宾、泸州。延伸区域:成都、遂宁、德阳、绵阳。协作区域:巴中、内江、资阳、南充、达州、自贡等地。

(二)其他酒类制造业

1.露酒。以泸州、宜宾、成都、德阳为核心,逐步向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资源优势地区发展。

2.特色果酒、葡萄酒。川西北地区、攀西地区。

3.啤酒。以成都、绵阳、德阳为核心,逐步向川东、川北等人口集中、产能偏低、工厂较少区域发展。

4.米酒。支持仪陇的“仪陇黄酒”、郫县的“郫筒黄酒”、大竹的“东柳醪糟”等为代表的米酒扩大规模。

5.青稞酒、奶酒。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

四是加快发展精制茶叶加工。加快茶叶加工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引导名优茶生产全面实现清洁化、连续化、标准化加工,大宗茶实现不落地加工,提高茶叶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以全省特色茶叶优势区为重点,加快发展川产名优绿茶,茉莉花茶、工夫红茶和藏茶等,培育壮大领军企业和加工集群。适应市场需求开发茶酒、茶风味烘焙食品等新型茶类产品。延长茶产业链条,提高茶叶附加值,重点利用茶叶加工副产物、废弃物提取茶多酚、茶皂素、儿茶素等高价值产品,提高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

专栏24:茶叶加工业布局

(一)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名山区、雨城区、蒲江县、洪雅县、夹江县、峨眉山市、犍为县、沐川县、马边县、屏山县、高县、筠连县、珙县、翠屏区、纳溪区。

(二)川东北优质富硒绿茶产业带。万源市、通江县、南江县、旺苍县、青川县。

(三)茉莉花茶集中区。犍为县。

(四)工夫红茶集中区。宜宾市。

(五)藏茶。雅安市。

五是稳步发展蔬菜加工业。稳步推进泡菜加工工艺创新,实现泡菜产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群发展转变,延伸发展川菜调味品,引导开发速冻蔬菜、脱水蔬菜、蔬菜脆片及保健蔬菜等中高档深加工产品。稳步发展姬菇、黄色金针菇、双孢蘑菇、杏鲍菇、毛木耳和羊肚菌六大优势特色品种和香菇、平菇、茶树菇等传统大宗食用菌品种干制品、罐头和调味产品。大力支持魔芋深加工,重点开发魔芋精(微)粉、魔芋胶、魔芋膳食纤维和魔芋仿生素食产品。

专栏25:蔬菜加工业布局

(一)泡菜加工。成都、眉山、南充、乐山、宜宾、内江、泸州。

(二)食用菌加工。成都经济区:成都、德阳、遂宁;川东北经济区:广元、广安、巴中;川西北经济区:甘孜州、阿坝州;攀西经济区:凉山州。

(三)魔芋。加工成都、绵阳;乐山、广元。

六是支持发展道地中药材加工。在全省特色中药材优势区,重点发展以川芎、麦冬、丹参、金银花、黄连、天麻、川贝、川白芷、川附子、泽泻、川明参等为代表的川产道地中药材为原料的中成药、中药饮片和提纯等。

专栏26:中药材加工业布局

成都、德阳、绵阳、巴中、雅安、遂宁、广元、达州、乐山、甘孜州、阿坝州。

七是推动轻纺产品转型升级。以日用生活消费品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强化研发设计,实施个性定制和柔性生产。加快推进茧丝绸加工提档升级,重点发展真丝、真丝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复合丝绸面料、高附加值家纺产品、功能性蚕丝被等新型高档产品。大力发展苎麻、竹纤维深加工,创新织造工艺技术,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向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实用性强和天然面料服装和工艺产品。

专栏27:轻纺产品加工业布局

(一)丝绸产业。以成都、南充、凉山为基础,重点打造3个“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南充蚕桑丝绸产品集散交易中心、成都高档丝绸精品展示中心和凉山茧丝交易中心。

(二)蚕桑产业。攀西、川南、川中北3个产业带40个基地县,以成都、南充、凉山、绵阳、宜宾、内江、资阳、广安、自贡、眉山为重点,聚集建设10个优质丝绸、服装、家纺及蚕桑资源新兴产业工业园,形成“三城、三带、十园区”的总体产业布局。

(三)麻纺织产业。重点建设以达州为核心的麻纺织产业聚集区。

八是大力发展饲料精深加工。以盆周山区、盆中丘陵区为重点,结合种植业品种结构调整,支持发展以青贮饲用玉米为加工原料,示范推广饲草玉米等新型饲用作物加工技术,不断开发水产饲料、畜禽饲料新品种。

专栏28:饲料加工业布局

成都、眉山、乐山、德阳、遂宁、广安、广元、达州、巴中、资阳、内江、宜宾、自贡、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

3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方面

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同步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开展农作物废弃秸秆、养殖畜禽粪便能源化、肥料化综合利用,支持开展稻壳、米糠、麦麸、油粕、糟渣、果蔬皮渣、蚕茧、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深度开发和全值高效利用,建立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研制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不断挖掘农产品加工潜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空间。支持综合利用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机结合,调整种养业生产方式,使副产物更加符合科学循环利用要求和加工标准。鼓励中小型经营主体建立副产物收集、处理和运输的绿色通道,实现加工副产物的有效供应。

4提升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能力方面

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投入,牵头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围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装备集成研究推广,重点研发中高端、功能性、个性化加工产品,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至少与1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或单独设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筛选一批成熟适用加工技术、工艺和关键装备,搭建科企技术对接平台,鼓励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加工企业,实行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推广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水平,建成一批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5完善加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方面

鼓励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直接投资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林权和设施装备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和企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产地初加工设施,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总结推广一批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农户、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等经营模式,让农民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等各个环节均能分享增值收益,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贫困户脱贫。

此外,为保障“四区四基地”工作顺利高效推进,方案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推动落实相关*策、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建立推进督导机制等八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END—

文章编辑:马赛

制图:马赛

数据来源:四川省农业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