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孜地区流传着一句谚语:“朗德格,沙德格”,用来形容德格家族的权力管辖范围如天地一样阔大。这个家族的统治在鼎盛之际,其领地扩张至今四川、青海、西藏交界的藏区,面积约四万五千多平方公里。
但我们今天要讲的不是这个家族的兴衰史,而是由这个家族建立的“藏文化大百科全书”——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的建立
印经院始建于雍正七年(年),创始人为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却吉·丹巴泽仁。
传说印经院修建前,江达一位叫拉翁的差民刻了一部《长寿经》的印版准备运到德格献给大土司丹巴泽仁,当驮送印版的牦牛走到欧普龙沟口的小台地上,眼看就要抵达土司官寨时,牦牛突然受惊,将满载的经版撒落一地……经版满地寓意佛法无边,当时正欲发心修建印经院的丹巴泽仁目睹这一场景,迅速回想起八邦寺大德前不久对自己的预言,不禁豁然开朗:“好好好,印经院就修在此地!”
由于历代德格土司一向奉行兼蓄并存的文化*策,不分教派地扶持宗教,藏传佛教的噶举、宁玛、萨迦和格鲁诸教派能在德格安然并存,并因此得以兼收并蓄藏传佛教各大教派的重要经典,不少是珍本、孤本,还藏有涉及历史、科技、传记、藏医、历算、逻辑、语言文法等藏文化科技方面的典籍及古老佛画,涵盖了整个藏民族文化的精髓。
▍德格印经院简况
德格印经院被称人们称为“雪域敦煌”、“藏文化大百科全书”。经过代代积累,印经院已藏32万块佛经雕版,是中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依然用雕版手工印制经文的地方。
《印度佛教源流》、《汉地佛教源流》、《般若八千颂》、红版《甘珠尔》文集四者是“镇院之宝”,也是目前世界上仅存于德格的文化经典。
其中,雕刻于清康熙42年()的绝世《般若八千颂》,共有印版余块,用梵文、乌都尔文、藏文雕刻,并附有版画图案,国际上仅此一套。红版《甘珠尔》文集,是藏区最珍贵的文物之一,是藏地三大印经院中最标准、最完整的范本。
经版库在整个印经院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库房占据主殿二、三、四层的六、七个房间,为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
经版库里光线黯淡,隐约看见靠墙一圈都是一层一层的木架子,上边插满带手柄的经版。近三十万块经版依照门类,分作丹珠尔经、甘珠尔经、大宝佛藏经、般若八千颂、名人经典、萨迦经书、版画、小经版等被小心而密集存放在这里,一切显得那样质朴、柔和,在幽暗中散发着神秘而神圣的气息。
▍传统印经技艺的坚持
时至今日,德格印经院依然是那种历史悠久的手工作坊。
印经的方式依旧保持了建院以来的传统:两个工匠面对面相坐,一个宽木板作为印刷台斜放在两个人中间,木板上方的人负责用一个刷子蘸着墨和朱砂给搁在台子上的经版涂色,下方那个人则负责把裁好的纸张放在经版上,红色或黑色的字迹就清晰地印在纸张上。
在这种古老的手工印刷过程中,洗经版是最艰难的工作。如果不仔细将经版的字槽逐一拭洗干净,那么天长日久经版就会报废。
德格土司登巴泽仁曾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付给工匠工钱:把金粉撒在经版上,洗经版的人洗得越仔细,得金粉就越多——德格印经院明白经版比金粉更重要,也明白经济杠杆比思想教育更有效。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时间一般是从藏历3月15日开始,到9月20日结束。
每年印刷经典、文献都有一定的限制。比如《甘珠尔》只能印刷25套,《丹珠尔》20套。其余的经典和文献印刷量都要控制在10套左右。
在年之前,德格印经院除了印刷用的朱砂,其余所用的板坯、墨和纸都在当地提供。如今由于交通的便利和内地更为优质廉价纸张的输入,当地造纸和制墨一度停止。除了特殊要求,一般采用成都墨汁和雅安纸。
年,德格印经院得到美国一家基金会的赞助,恢复了造藏纸的技术。藏纸凭借坚韧,吃墨好,不易污染的优点,可题词绘画,也可糊窗作帐,品质可与世界上诸多优良纸张相比。
在藏区,只要是德格印经院印制的佛经,所有人都会心生敬意,奉若珍宝,几乎所有寺院都以珍藏德格印经院的佛经为荣所有的僧侣,都渴望摩挲着德格印经院的佛经,参悟佛陀的无上妙法。
如果你有幸前往德格县,走进印经院,你将在刹那间被一种古老的历史气氛所打动——仿佛由千年历史沉降而来的绛红色为主色调,数万卷泛黄的经书组成的墙壁折射出昏暗的光线,深蓝色的穹顶如天空一般深邃,寺院的建筑集宗教与民居风格于一体,从粘土墙壁、木楼梯到木头门扇,到印刷用的朱砂,再到小院木槽里洗版子的水,都在绛红色的浓淡里变化,那是历史传给藏族文化的颜色。
免责声明: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